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乞丐契诃夫“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大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接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冯加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面对卢什科夫的哀求,斯克沃尔佐夫当面揭穿了他的谎言,并且严词拒绝了他的请求。这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对欺骗行为的痛恨。
B.卢什科夫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时神情慌张,后来又主动道出了实情,说明卢什科夫撒谎实属无奈。
C.卢什科夫勉强答应干劈柴的活计时,斯克沃尔佐夫“搓着手”——这个细节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为自己能帮助卢什科夫感到高兴。
D.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重视人物心理刻画,并且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与衬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E.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没有冗长的描写和背景交代,只是截取几个片段,叙述主次分明,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卢什科夫的衣着,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斯克沃尔佐夫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在小说结尾处,卢什科夫道出真相,真正救了他的是厨娘奥莉加,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选E,3分;选D,2分;选B,1分。AC
小题2:①第一次描写卢什科夫的衣着,表现了他生活无依的惨况,突出了他乞丐一般的落魄气质。②第二次描写卢什科夫的衣着,表现了他生活有了着落,并且已经有了更高的追求。③两次关于衣着的描写形成对比,表现了卢什科夫生活状况的变化,侧面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和奥莉加帮助卢什科夫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小题3:①有同情心,乐于周济穷人。他让卢什科夫到自己家干活,并给他介绍一份抄写工作。②痛恨撒谎欺骗,痛恨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的人。③喜欢自我夸耀,希望自己的善举得到别人的感谢,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小题4:①情节:这个看似意外的情节在前文有伏笔(卢什科夫根本不会劈柴,一小时后奥莉加却来报告柴已劈好),因而收到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②人物:奥莉加对卢什科夫的帮助和斯克沃尔佐夫的帮助形成对比,衬托出斯克沃尔佐夫的居高临下。③主题:同样是“帮助”,奥莉加的帮助显出平等态度和对人的尊重,更显真诚,因而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帮助人的关键是:真诚、尊重与平等。(共8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可根据观点正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文本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原文。题中,B项说“主动退出”与文意不符。A项,小说中没有“严词拒绝”的情节。C项,让斯克沃尔佐夫感到高兴的是他终于可以揭开卢什科夫找借口的把戏了。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作品某些文字的作用,应从该段文字对表现人物性格和体现主题的作用方面分析。比较两次衣着描写,从它们的不同可看出人物身份的变化,还应据此分析其原因,联想到其他人物。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从斯克沃尔佐夫让卢什科夫到自己家干活,并给他介绍一份抄写工作,可看出他有同情心;从他当面揭穿卢什科夫的借口,可看出他对撒谎的痛恨;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人物和主题方面进行分析。情节上要抓住伏笔和照应;人物上要抓住对比和衬托;主题上要抓住对作品主题的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乞丐契诃夫“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小题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除了浪漫故事和诗意,月球仅是一块既无空气和水,又无生命的顽石。然而,天文学家的一项计算机模拟计算却证明,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②地轴的方向是用黄赤交角来表示的,这个角约为23.5度。由于自转,地球的赤道鼓起一凸缘,太阳、月球和其他诸行星就会对此凸缘施加引力,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因此作用在凸缘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从而使地轴的方向发生摆动。
③有了月球,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不但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显得微不足道,它还和太阳一起使地球稳定地作每2600年一周的远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④然而,这1.3度的变化也不是完全无害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冰川期可能就是这1.3度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月球的稳定作用,那就更不得了。全球的环境将会被破坏成一时期有剧烈的四季变化,一时期又会无季节可分,这样也就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了。这也就是火星上无生命的原因。因为目前火星自转轴的倾角为25度,可在0到60度间变化,而且它只有两个像摩天大厦那样大小的卫星,其引力不足以抵消其他行星的影响。
⑤据此,在宇宙空间来寻找行星人的范围就可大大缩小。此外,月球正以每年约几厘米的速度在离我们远去,在10亿年后,它已远到不能再控制地球的自转轴了,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小题1:“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其主要依据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球与太阳和其他行星一起对地球赤道鼓起的凸缘施加引力,且引力作用最大。
B.月球和太阳一起使地球稳定地作每2600年一周的远动,黄赤交角为23.5度
C.月球稳定了地球自转轴,从而使生物得到进化。
D.月球引力抵消了其他行星的影响,使地球有季节可分。
小题2:“火星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他行星对火星的影响比对地球的影响大。
B.火星自转轴的倾角变化很大。
C.火星没有像月球那样大的卫星。
D.火星没有地球那样分明的四季变化。
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    )
A.月球尽管无空气又无水和生命,却对人类起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没有了月球的稳定作用,地球将不会出现四季变化。
C.⑤段“据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地球有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
D.月球离开地球的速度是缓慢的,对地球无大的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诗与禅
袁行霈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现在就分开来加以阐述。
以禅参诗,较早的资料是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这样两句:“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李之仪字端叔,有《姑溪集》,其《赠祥瑛上人》诗曰:“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与李去言书》说:“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所以他写诗富有禅意。苏轼以参禅的态度读他的诗,是欲寻找字句之外的理趣。徐瑞《论诗》曰:“大雅久寂寥,落落为谁语。我欲友古人,参到无言处。”这里明确地说到参诗参到无言处,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范温《潜溪诗眼》说:“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这是说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悟”字。禅宗原来是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的。他们认为“真如”不能用语言文字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常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五灯会元》里记载的禅师们的语录大都属于这一类。而参禅的人则要靠自己去领悟那言外的意蕴,一旦悟有所得,就成正果了。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这确实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以禅喻诗曾引起一些人的批评。李重华说:“严沧浪以禅悟论诗,王阮亭因而选《唐贤三昧集》。试思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堕入佛事?”(《贞一斋诗说》)这是以儒家诗教排斥以禅喻诗。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以禅喻诗的确不是科学的说法,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奥秘,不能运用心理实验和理论推导以建立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科学体系,何况古人呢?借用禅学唯心主义来喻诗,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也远没有解决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问题。但在古代仍不失为聪明人想出来的聪明办法。
(有删节)
小题1:下面关于“诗”与“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属于文学范畴,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禅”属于宗教范畴,它引导人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B.“诗”与“禅”虽然在归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需要内心体验”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它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D.“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两大方面,即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小题2:下面对文章“以禅参诗”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苏轼读李之仪诗一例来看,以禅参诗可理解为对有禅意的诗要以参禅的态度来读,进而找到字句以外的理趣。
B.引用徐瑞《论诗》,意在说明以禅参诗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C.引用范温《潜溪诗眼》中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
D.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的诗歌欣赏规律。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琴诗》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它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趣,是以禅入诗的成功作品。
B.以禅衡诗是用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是指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诗歌的奥妙。
C.以禅喻诗并不符合科学原理,但从诗歌创作和欣赏有其独特思维方式来看,以禅喻诗仍不失为聪明之举。
D.以禅喻诗自古代就招来一些人的批评,如李重华从儒家诗教角度批评了以禅喻诗的荒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小题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特殊的生日礼物
[美]罗伯特·莫伦
妈妈来到波洛的床前,微笑着说:“孩子,我想去趟雷利家,去把他们家的收音机借来听听,你说好吗?”
波洛下意识地摸了摸睡衣口袋里的一封信,拉住妈妈的手,说:“不,您别去了。妈妈,您已经很累了。”
妈妈从床边站起来,说:“今天电台里有一档令你吃惊的节目。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她微笑着解下身上的围裙放在一边,走出屋子,走进风雪之中。波洛看到妈妈瘦弱的背影消失在雪白的世界里,忽然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低下头掏出口袋里的那封信。
这是邮递员白天送来的,那时妈妈不在家。他认出是妈妈写给市广播电台的,急忙读下去——
先生们:
本月26日是我儿子波洛11岁的生日,我知道在每天晚上8:30的“快乐家庭”节目里,你们会念出生在这天的人的名单和祝福词。因此我想请你们帮助我,能否在我儿子生日那天在广播里念他的名字,并为他的生日祝福?
他病在床上已经10个月了,但他从不抱怨,坚持学习学校里的课程。我希望你们能在广播里这样说:泽西市的波洛·哈特同学,今天是你的11岁生日。祝贺你,波洛,因为你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孩子,应该有好运气。祝你生日快乐!
信纸的顶端是电台的答复: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快乐家庭”节目中的“生日祝贺”拟于本月25日取消。对不起。
正在这时,波洛看见妈妈挎着一只收音机朝家里走来,她走得很慢,雪花落满了全身。妈妈走进屋子,把收音机放在桌上。“还有20分钟节目就要开始了。”妈妈说着打开了收音机。于是,屋子里飘满了温馨的音乐。音乐一停,“快乐家庭”节目就要开始了。
“妈妈。”波洛轻轻地叫了一声。
“怎么了,孩子?”
“哦,没什么,妈妈,您休息吧。”波洛咬了咬嘴唇。
音乐终于停了,波洛的表情有点紧张。
“现在是‘快乐家庭’节目时间,请父亲、母亲和孩子们注意了……”收音机里传来了电台播音员醇厚的男中音。
波洛屏住了呼吸,妈妈的手正紧握着他的手。
“首先,”播音员说,“我们广播一项启事。本来我们打算取消‘生日祝贺’节目……
哦,计划变了!可是妈妈的信怎么给退回来了呢?除非他们改变计划之前就把信退回来了,或许他们已经把我的名字记下来了吧。
“今天过生日的有:马丁·泰特、查瑞斯太太、史密斯先生……”
但应该还有更多的名字,至少还有一个名字没念呀!波洛的身子有些颤抖。直到节目全部结束了,波洛始终没有听到播音员念自己的名字。
波洛的眼泪流出来了,他慢慢地回过头去看妈妈,忙碌了一天,妈妈早已睡着了,睡梦中,她的脸上还带着微笑。
波洛擦干眼泪,摇了摇妈妈,大声说:“听见了吗?妈妈,您听见他们说什么了吗?”“天哪,我怎么睡着了!”妈妈醒来了,“什么,孩子,他们说了些什么?”
“他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说我是勇敢而乐观的孩子,并祝我生日快乐!哦!我多么高兴呀,妈妈!……”波洛把头埋进妈妈怀里。妈妈微笑着,眼睛里闪耀着爱怜和自豪的光芒。
波洛也含着眼泪笑了。他觉得自己收到了一份足以珍藏一生的生日礼物。
(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中“波洛下意识地摸了摸睡衣口袋里的一封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品味“‘妈妈。’波洛轻轻地叫了一声”这句话,揣摩此时波洛的心理。(4分)
                                                                                            
小题3:波洛是个怎样的孩子?请作简要的分析。(5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说波洛“觉得自己收到了一份足以珍藏一生的生日礼物”,这份礼物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觉得?(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