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自然与古典范曾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之所以数千年不倒,有其文化血脉上的根源。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转换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自然与古典
范曾
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之所以数千年不倒,有其文化血脉上的根源。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转换之中,中国文化的血脉从未间断。经过数千年的磨砺、融合、凝聚、发展,它已经独具神采,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奇葩自古以来都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而这已凝铸成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神髓。
自然,用最简略的语言讲,就是自在而怡然的大存在。为什么自在?因为它天然合理、它恰到好处,它不需要人们主观地给予它什么,所以说它自在;为什么怡然?因为它不是人创设的、不是人构想的,它在亿万年前已经存在,自在而怡然的存在,所以叫自然。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我们在宇宙面前唯一的选择是什么?敬畏。我曾经问过宇航员杨利伟,我说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你在天上的感觉?杨利伟想了一下,他说:“我感到人是多么伟大,人又是多么渺小。”
我们讲回归古典,不是复古主义。因为古典也是一个博大精深、大不可方的存在。回归到古典的什么地方去?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东方和西方都曾经有过一个寻根的文化行为。比如讲中国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们提出回归古典是回归到什么地方呢?在他们看来,八代(三国、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已经衰落了。当然,诸位不要以为中国这几百年就没有好东西,他们只是整体上感到八代的文章比汉代的差了。
我们讲西欧文艺复兴,因为经过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黑暗,忽然他们感到希腊的阳光是多么明媚、那里的雕塑是多么辉煌、希伯来文里面充满了多么美妙的思想。因此,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它的回归是回归到古希腊的精神。这种回归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绝不是重复。譬如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但丁,大家都知道,恩格斯讲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近代第一个诗人。他的《神曲》能够把教皇打到地狱、把他的情人送到天堂,在当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辉煌旗帜。但丁回归古典的精神是回归古希腊那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因为我们要谈到回归古典,回归自然,所以我先在概念上加以说明。
简单地说,自然就是自在怡然的大存在。回归古典就是隔着一个相当的朝代来追述那时候的辉煌。 
(选自《回归古典之美——范曾谈中国传统国画、书法、诗词》引言)
小题1:对下列关于“回归古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归古典”属于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寻根行为,东西方的回归古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
B.今天我们所讲的“回归古典”,与当年唐宋八大家所提的回归古典,从根本上说都是要恢复雄健的文风。
C.当代西方社会的“回归古典”的价值取向,是借鉴当年文艺复兴的经验,将人文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
D.所谓“回归古典”,绝不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简单恢复与再现,而主要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回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
A.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伟大而又渺小的人类在自然面前,只能以敬畏的态度待之。
B.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造成封建王朝不断更替的原因,首先在于文化的消亡断绝。
C.对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的追求,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髓。
D.所谓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天然合理、恰到好处”,二是不能也不必经任何人工干预。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的血脉既然已经延续数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未来也一定会更加通畅。
B.讲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并非意味着人类在与自然相处时必须保持无所作为的心态。
C.引但丁创作《神曲》的例子,意在强调“我们讲回归古典”,就是要回归人文主义精神。
D.回归古典是每隔若干年代来追述前世的辉煌,只要历史延续,回归古典就永远不会终结。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它的回归是回归到古希腊的精神”由此可见选项“东西方的回归古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错误,曲解文意;选项B对应的原文“他们只是整体上感到八代的文章比汉代的差了”这是唐宋八大家所提的回归古典的方向,今天的回归古典,并非着眼于“恢复雄健的文风”文风;选项混淆概念;选项C对应的原文“它的回归是回归到古希腊的精神”,文中没有提到“当代西方社会“回归古典”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
小题2:
试题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转换之中,中国文化的血脉从未间断”选项“文化的消亡断绝”和原文矛盾,曲解文意。
小题3:
试题分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而选项“我们讲回归古典”,就是要回归人文主义精神,把文艺复兴时的内容加在中国上,误划类别。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自然与古典范曾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之所以数千年不倒,有其文化血脉上的根源。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转换之】;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小题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面题目。(9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小题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文史,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小题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只要重视了敬老崇文就能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文明进步。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处 分
汤其光
夏季的雨是头急脾气的驴,说下就下。这不,刘庄村因为背靠河,两三场大雨过后便漂了起来,整个村泡在了水里,把村委会主任张大保忙得够戗,又是组织群众清除田里积水,又是日夜带领民兵巡视河堤。一场雨使他瘦了整整一圈。
现在天总算有些放晴,虽然太阳在暗灰色的云里穿来穿去,有点无精打采,张大保见了还是高兴得恨不能飞上天亲它一口。心里绷紧的弦一松,困意便袭来,他正恍惚着往家里走,准备回去好好睡上一觉时,村文书急匆匆找到他,说镇政府让赶紧统计下被雨淋塌的房子报上去。张大保就冲文书摆摆手,有点不耐烦地说:“咱村倒房的不就张老三的两间吗?前天人还是咱俩背到村委会的呢。你还请示个啥,报上去就是了。”
张大保想起前天转移张老三的事就有点心惊肉跳,庆幸自己去得及时,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张老三是村里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当初还不是五保户的时候因为贫穷,盖房子时能省就省。房子历经这几年的风雨考验后,早就和张老三本人一样疾病缠身了。前天,张大保在组织群众清除田间积水时,心里老感到还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做,还是文书无意提醒了他。等他跑到张老三家一看,房子在大雨中变了形,墙体正向一边倾斜。“摇摇欲坠”这个词当时在张大保脑子里一闪而过。他和文书二话不说,冲进屋里背起张老三就走,直到在村委会把他安置好后,俩人的心还在狂跳呢。
见主任不满,村文书不知怎么有些委屈,哭丧着脸比划着说:“可是……他的房子并没有倒啊,还是那要倒不倒的老样子,也只能算是危房,与这次上报倒房户的条件不符,没法上报啊!”
“竟然还没有倒?真奇了怪啦!走,瞧瞧去。”张大保惊诧万分,一脸不解。
到地方一看,真跟文书说的一样,房子还歪歪斜斜地竖在那儿,像是正拼尽最后一口力气准备与大雨继续搏斗,张大保重重地叹口气,问文书:“这还不算倒房?”
“不算,这次规定房体被淋受损或倒塌才算。这只能算危房,标准是不一样的。”文书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该死的房子,怎么就不倒呢?怎么……怎么就不倒呢?”张大保急了,自言自语反复地说。因为房子不倒就没法上报,不上报哪来的补助,没有补助房子就不能重新盖。张大保越想越急,走到房子旁,看着欲倒的房子气不打一处来,抬脚向房子就是一脚:“你怎么就不倒呢?”
房子“轰”地发出声闷响,倒了。张大保和村文书愣了片刻,相互对视一眼,不知为什么反而同时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镇倒房验收组来村里验收了张老三的倒房。又过了半个来月,张老三搬进了新房。就在张老三搬进新房的当天,镇纪委接到举报,下来了调查组,说村主任、文书在上报倒房时弄虚作假,人为地把房子推倒。调查组找到张大保,张大保承认踢过一脚,还说了不关文书事,并在询问笔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了检查。既然举报基本属实,张大保很快便挨了个党内警告处分。处理文件下达后,张大保中午一回家便满面笑容地对老婆说:“给俺炒俩菜,俺要喝两杯,这回挨处分值。”
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是镇长打来的。镇长说:“知道你小子有委屈,赶紧过来我们喝两杯好好聊聊。放心,这回我掏钱。”
放下电话,张大保突然感到自己好像真有了委屈,鼻子酸酸的,眼泪最终没有掉下来。                                    
(摘编自《天池小小说》,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把夏季的雨比作一头急脾气的驴,突出了夏雨急迫迅猛的特点,点明了张大保受到处分的缘由,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张老三是刘庄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疾病缠身,水灾中被张大保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救出,后又因得到补助搬进新房,实属幸运。
C.文书是镇政府文件内容的了解者,他推动了张大保脚踹危房的情节,成为张大保行动的见证者和形象的烘托者,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D.在乡村背景下,这篇小说塑造了村委会主任、村文书以及镇长等基层干部形象。语言质朴生动,极具民间性,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E.小说旨在通过描写水灾后村委会主任张大保为上报村民危房而引发的一连串事件,传达出讽刺意蕴,让人感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
小题2:小说第3段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村主任张大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后,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否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寂寞是学术的左膀右臂
彭兰 成黎明
做学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科研能力,还需要有崇高的学术道德和修养。在学术道德和修养中,有一项常为大家所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寂寞。缺少寂寞,就多了浮躁和功利;多了寂寞,就有了淡定,有了从容,有了学术本真的内涵。
日常生活中,寂寞总给人以消极、无聊、孤独的色彩,中性中偏带灰色。其实不然,寂寞本身并不带有任何贬义的情愫。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寂寞的注解一是孤单、冷清,一是清静、寂静。在学术的词汇里,寂寞有深居简出、内心宁静(恬淡、超然)、自觉自愿、超脱功名利禄的羁绊以诉求内心的祥和和自主等意味。“使人联想到创造及内在的坚强和力量等,而具有较多的积极色彩。”
在学术发展史上,许多先哲对寂寞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关注。柏拉图以观察和思考为“职业”,对实用价值加以轻蔑;蒙田说寂寞与浮世的荣耀水火不容,智者当从社会引退,回到自我和寂寞中才有益于治学和著述。公众给了他们这些人一个封号:大师。大师和大帅仅一笔之差,且都为世人所景仰,但大师在自己的荣耀上加了一顶帽子(师字比帅字多一横),低调地将自己的光芒遮盖起来,便变得内涵多了。正因为此,大帅让人畏惧,大师却令人尊重。寂寞是重要的,犹如学术的左膀右臂;寂寞又是伟大的,让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相形见绌。大致言来,寂寞的意义有四:寂寞可以修身。“贤者辟世”“隐居以求其志”“闲居静思则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均是古人对寂寞的修身之道。寂寞可以主宰精神自由。寂寞的人无欲无求,舍弃了外物的羁绊和牵挂,精神和心灵会变得宽广、自主和强健。寂寞给人更多的理智,让人冷静而不头脑发热,心胸豁达而不自达,行为谨慎而不冲动。寂寞可以守道。古训有道:“恒守道德者,一世寂寞;宁受一世寂寞,勿取万古凄凉。”古代文人***客多以山为伴,以树为友,别号中也标示着寂寞的意境,如朱淑真取名幽栖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喻青莲居士,周邦彥取清真居士。寂寞不是孤独,寂寞的学者内心是充裕的,心灵是敞亮的,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他们思维活跃,心胸广阔。寂寞不是冷漠,他们的内心充盈了对学术的好奇,沉浸在科研的乐趣中,满怀着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热切期盼,潜心治学,勇于创新。他与那些“热热闹闹”搞科研的人,与那些一心向上求名利者,与那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学术诈骗者格格不入,划清界限。
当今的一些大学,为世俗社会所包围和侵蚀,功利当道,物欲横流,向世俗谄媚。校园内灯红酒绿,学者们无心学术,一些学者整日游走在各种交际场所,制造着“学术超女”“学术快男”,各种功利化的行为遍及高等学府,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事件纷至沓来,大学的象牙塔精神正在经受严重的考验和危机。剖析这些问题,制度是关键的原因。但对于学者自身,守住内心那份寂寞则是一条底线。寂寞是抵制学术不端的防火墙。我们要善于把寂寞之累变为寂寞之乐,在寂寞中享受热闹时无法体味的乐趣和意义。
(2010年2月5日《科学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寂寞”的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寂寞”一词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的味道,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爱给它赋予消极、无聊、孤独的色彩,使它中性中偏带灰色。
B.寂寞的学者并不孤独,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充裕的,心灵是敞亮的。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和广阔的心胸。
C.在学术道德和修养中,如果缺少了寂寞,人们就多了浮躁和功利;而多了寂寞,人们就有了淡定和从容,学术也有了本真的内涵。
D.在学术的词汇里,因为寂寞能“使人联想到创造及内在的坚强和力量等,而具有较多的积极色彩”,所以许多先哲给予它高度的评价和关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懂得寂寞的四个意义,古代文人***客多以山为伴,以树为友,别号中也标示着寂寞的意境,如朱淑真、陶渊明等人的别号。
B.大帅让人畏惧,大师却令人尊重。究其原因是大师能低调地用“帽子”将自己的光芒遮盖起来,从而变得有内涵多了。
C.当今的一些大学,为世俗社会所包围和侵蚀,功利当道,物欲横流,向世俗谄媚。这种现象有制度的原因,也有学者自身的原因。
D.寂寞的学者果敢地与名利决裂,敢于求真,耐守寂寞,潜心治学,勇于创新。明显区别于那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学术诈骗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柏拉图、蒙田的例子,是要说明在学术发展史上,许多先哲对寂寞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关注,并亲身实践着寂寞。
B.做学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做学术的人要守得寂寞。否则,就很容易被浮躁和功利迷了心窍,使学术失去它的本真内涵。
C.寂寞是抵制学术不端的防火墙,它能有效地抵制各种功利化的学术行为,让大学的象牙塔精神经得住严重的考验。
D.寂寞可以使人无欲无求,舍弃外物的羁绊和牵挂,让精神和心灵变得宽广、自主和强健。因此,寂寞的人可以主宰精神自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2009年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1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雏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遇到美女,他都会惶惶然不知所措。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果戈理感到莫大的羞辱,这也许正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之一。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 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二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 
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也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逢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的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磨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摘编自2009年4月8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果戈理出生于小贵族家庭,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从小就能精准地使用文字,对世事洞察入微。
B.果戈理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虽然得以出版并大量发售,但还是招来尖锐的批评,因为这些早期诗作写得并不成熟。
C.虽然果戈理“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屡遭挫折,未果的恋情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使他对婚姻爱情心灰意冷。
D.作家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发表,但果戈理却不同意将《死魂灵》第二部提前付梓,这表现了果戈理的迂腐和不通人情世故。
E.本文通过对果戈理文学创作、爱情遭遇及其他点滴生活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果戈理倔强的性格和鲜活的人生,读后令人感慨和深思。
小题2:综观全文,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果戈理与伯爵女儿安娜的恋爱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果戈理一生曾几次将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付之一炬,对他这种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