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风雪夜归何蔚萍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B.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C.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D.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E.“她”站在门前是实写,门其实没关上,但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虚写;到那位中年男人是虚写,她的想象是实写。虚实结合,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小题2: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4分)
                                                                                      
小题3:请探究结尾 “原来并没有关上”的妙处?(6分)
答:                                                                                  
答案

小题1:A、C
小题2:(1)结构上:“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2)内容上:衬托“她”的孤苦和凄凉。(每点各2分)
小题3:(6分)①突出主题。说明有人留门,表达出天冷人暖的人情美。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④蕴含深意,人们常常在心理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里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将永远不会把我们拒之门外的哲理。(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绝望的心情”不妥;D“错综复杂”不妥;E.看到那位中年男人是实写,她的想象是虚写。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解答本题时既要分析“中年男人”这一人物本身的形象意义,更要考虑到这一人物对另一人物——文中的“她”所起的衬托作用。尤其要答出“衬托”这一术语。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作为小说考查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对情节结构所起的作用,对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风雪夜归何蔚萍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二选一  5分)
(1)、曹操误***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人后,又故***吕伯奢。其原因是担心吕伯奢一家出卖他,从而难逃董卓的追***。而董卓追***他的原因则是他行刺董卓未成。请简述曹操行刺董卓的过程。
                                                                                        
(2)、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完成后面题目。 
纪灵知吕布领兵来救刘备,急令人致书于吕布,责其无信。布笑曰:“我有一计,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乃发使往纪灵、刘备寨中,请二人饮宴。 
纪灵为什么责备吕布“无信”?吕布怎样“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请简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小题1:请分析文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3分)
                                                                                       
小题2:请分析文段中“风雪”描写的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题目。(13分)
父亲的烟斗
父亲一生喜欢抽烟,而且是个出了名的“隐君子”,小的时候,我常看见他手里拿着一只木质烟斗,自备一些自己炒制的烟叶,每到饭后,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把烟丝点着,用手托着那只精美的烟斗,轻轻地放在嘴上猛地抽上几口,然后细细品味,那动作看上去还有几分的潇洒。
父亲是一个小职员,薪水较低,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里,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除了供养全家的衣食住行,还要养育他的五个子女,虽然父亲烟瘾很大,抽了许多年的烟,但他一生也没有抽过什么高档名烟,平常也就是抽一些劣质的香烟或用烟斗装上配制的烟叶。有时候,我还发现父亲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拿出的总是盒装的香烟,没人的时候他就“吧嗒吧嗒”用烟斗装上烟叶抽,我想,父亲这样做无非是想节约一点小钱以补贴家用,他不是不想抽好烟,而是压根就没那个条件去奢侈。 
记得有一年秋天,天气微凉,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突患重病,急需住院治疗,而且要做大手术,父亲手里的那点钱显然不够医院的费用,那天晚上,父亲非常的着急,昏暗的煤油灯下,我看见父亲坐在一条长凳上一声不吭,只有他手中的烟斗明明灭灭,持续了将近一夜,可见,父亲为给母亲筹钱看病的事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父亲的月薪也不过三十多元,那次,母亲住院一下子就花了几百元,那个时候,几百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父亲用三十多元的月薪能撑起一个大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曾经天真地问过父亲,你天天用烟斗吸烟,还得自己装烟叶,怎么不买成盒的香烟抽,父亲微笑着对我说,成盒的香烟没有我自己炒的烟叶香,我一斗烟比香烟几根都受吸,我看还是烟斗里的烟好抽。我听得似懂非懂的,哪里会想到父亲用烟斗抽烟的良苦用心呢?父亲用了几十年的烟斗,外表磨得光滑光滑的,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但他仍舍不得扔掉。
可能是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操劳过多吧,五十多岁,我发现父亲头上已经有很多的白发,岁月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发丝。 
有一年,刚过罢春节,家里来了一屋子的客人,我从外面匆匆忙忙地赶了回来,给每位客人都递了一根几十元一盒的苏烟,唯独没有给父亲,我只是想他身体不好,经常不停地咳嗽,就没让他抽,结果,父亲非常生气,事后给我母亲说,我在上海买的好烟不让他抽,我感到心里非常的难过,觉得很对不起父亲,我当时只是从健康角度去考虑,不想让他抽,父亲觉得我让他在客人面前丢了面子,好多年对此事颇有微词,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很愧疚。 
父亲一生究竟抽过多少烟我已无从考究了,但父亲对烟斗的钟爱我是清楚的,他常对我母亲说,等我们有钱了非买个好烟斗不可,他还说有一年他到云南出差,就发现了一只非常好看的烟斗,因为价钱太贵,他硬是忍疼割爱,没有把那只烟斗买下来,语气里带着几多的遗憾。我知道,他用的那只烟斗,别人是不允许乱动的,谁要是不小心碰到他的烟斗,必遭到他的训斥,时间长了,我们兄弟几个也就没人敢动他的烟斗了,免得让他老人家不愉快。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一只小小的烟斗能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呢?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因为喜欢抽烟,所以就喜欢上了烟斗,那么伟人有没有喜欢烟斗的呢?我一直都在琢磨着,后来还真正发现了有几个对烟斗情有独钟的大人物,比如前苏联***斯大林同志、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还有我们熟悉的贺龙元帅,也许他们都喜欢抽烟,所以,烟斗又成了他们身份高贵的一个象征。斯大林总是手里拿着一只烟斗,即便是在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场,他手拿烟斗的动作依旧十分的潇洒,鲁迅先生经常在夜间写作,与他相伴的就是案台上的那只烟斗,我们看过许多的鲁迅画像,很多都是穿着长衫,手里拿着一只烟斗。而贺龙元帅有一个明显的个人爱好,那就是他也是一个喜欢抽烟的人,我们在戏剧或电影里看到的贺龙元帅,手里总是托着一只烟斗,那神情非常的优雅。可见,一只小小的烟斗还能演绎出那么多的精彩故事呢!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把烟丝点着,用手托着那只精美的烟斗,轻轻地放在嘴上猛的抽上几口”,意在表明“父亲”抽烟动作的潇洒。
B.“父亲坐在一条长凳上一声不吭,只有他手中的烟斗明明灭灭,持续了将近一夜”,是说“父亲”为“母亲”的突患重病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C.“父亲”用烟斗抽烟的良苦用心,主要是为全家人的生计考虑,省出烟钱从而撑起一个七口之家。这反映出“父亲”对家庭负责任。
D.“父亲”到云南出差,想买一只很好看的烟斗,因价钱太贵而没买,后又为此而感到遗憾。遗憾的原因是闻名遐迩的云南烟斗却没买。
E.本文以“父亲的烟斗”为线索贯串全文,统领全篇;人物事件自始至终围绕“父亲的烟斗”来展开,写得很细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本文叙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加以概述。(5分)
                                                                                        
小题3:结尾一段写到斯大林、鲁迅、贺龙喜欢烟斗的事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1分)
天狼伴星——谈才:实验与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多种才能:制造仪器之才,观察实验之才,抽象思维之才,推理计算之才,等等,但基本上是两种:一是实验,一是思维。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这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他们共同协作,导致重要发现。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第谷与开普勒,又如伽利略与牛顿,法拉第与麦克斯韦。“每一对中的第一位都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而第二位则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爱因斯坦文集》第1集,第15页)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出身于英国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铁匠。他只上过短期小学,十三岁去书店当学徒,以从事化学与电学的实验。后来,他听了英国化学家戴维的演讲,印象很深,便写信给戴维,请求介绍到皇家学院去工作。在工作中他表现了杰出的实验才能,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电磁感应﹑电化学与电磁波)做出了贡献。他还得到了能量守恒的正确概念。但他在科学理论上的成就则较少受人注重,例如关于电磁学说,虽然他已提出了电磁与磁场等基本思想,但表述不明确,没有找出数量上的规律。直到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作了透彻的说明,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然而不要以为这两种才能不能兼备,切勿把才能神秘化,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苦干是巧***母亲。许多人如李时珍﹑达尔文(C.Darwin,1809-1882)等就一身兼有这两种才能:既善于从自然界索取第一手资料,又能独具慧眼,从中找出规律来。
著名的天狼伴星的发现在天文学史上传为佳话,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智慧,1834年,贝塞尔(F.W.Bessel,1784-1846)观察天狼星自行时,发现它并不沿着直线(直线指太阳的弧)运动,而描绘出波浪形的曲线。他怀疑这是由于天狼星被另一颗紧挨着它的星所摄动而产生的曲线。1844年,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贝塞尔从理论上断定这颗星(后来叫天狼伴星)是存在的。1862年,也就是他死后十六年,美国的克拉克把新制成的18英寸(1英寸等于25.4毫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准天狼星时,果然发现了这颗伴星,贝塞尔的预言光辉地被证实了。
天狼伴星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它的质量大得惊人,密度为水的17万倍。贝塞尔的发现,也证明他是一个兼备实验和思维的人。
贝塞尔对数学也很有研究,贝塞尔函数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节选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
小题1:下列关于天狼伴星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是1834年贝塞尔在一次天文观测中发现的。
B.1862年,美国的克拉克用18英寸天文望远镜证实了贝塞尔关于天狼伴星存在的预言。
C.天狼伴星密度约为水的17万倍,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
D.天狼星的发现,证明贝塞尔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
小题2: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需要的才能基本上是实验和思维两种,但对某些具体科学家而言,有时并不能兼备。
B.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说明这两种才能不能兼而有之。
C.在科学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如法拉第﹑李时珍﹑ 达尔文﹑贝塞尔等。
D.贝塞尔和克拉克,就象伽利略和牛顿一样,一者“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一者“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
小题3: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总体上需要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请结合中学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体会,谈谈实验和思维的关系。(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五小题,共24分)
生如直木
张承志
1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2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3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4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磁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5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6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7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8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9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10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11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12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13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14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15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小题1:文章开头部分第1—4段写登滕王阁买镇纸,有何作用?(5分)
小题2:文章是围绕镇纸展开的,请梳理思路。(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老先生捎给作者的镇纸有什么特点?(3分)
小题4: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朋友的一个小说?(5分)
小题5:鲁迅先生曾批判中国的文化,认为其往往劝人妥协退让,作“僵尸的乐观”;他反对逃避,“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有人认为,文中的“生如直木,不语斧凿”流露了鲁迅所批判的消极逃避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