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①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异军突起,而这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位置的乡土叙事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有观点认为都市叙事对...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异军突起,而这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位置的乡土叙事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有观点认为都市叙事对乡土叙事具有超越性。实际上,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是两个独立的叙事体系,它们之间应是相互补充的。丁帆认为,“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为世界性母题,上述现象是“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激烈冲突”的结果。
②上世纪90年代文学大潮汹涌澎湃,但都市小说中很难发现光闪闪的金子,没有出现卡夫卡、萨特和加缪式的深刻作品,也没有董桥式的反讽、幽默作品,更没看到大关心、大钟爱和大悲悯的作品,这表明都市叙事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乡土叙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可以为都市叙事的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③在叙事对象上,可以用“他者”视角深入都市生活。五四时期,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缓慢转型。一大批知识青年被抛出了沿袭千年的生活轨道,他们从偏远的乡村故土走入现代都市,寻求现代文明。“现代人”的意识觉醒,使得他们开始以“他者”的眼光去观察故土。现在都市叙事要以“他者”的眼光去读懂都市,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了当下颇为复杂而又丰富多姿的生活景观,作家要以认同都市的思想参与“都市乡村”的建构,细心体验都市的日常生活,书写“城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都市意识和都市精神。
④在叙述立场上,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终极关怀的立场。终极关怀是对于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探求,它的着眼点在于未来。但“终极”本身不是一个时间性、历史性的概念,而是一种理想的完美形态,恒定地指向对现实的超越。像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小说,都在人类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反思历史、批判人性、追问灵魂。他们同样关注当下,只是不像某些都市小说只关注现实的当下,而是将当下的现实和人类终极关怀结合在一起。只有在现实层面上突破超越,向人性更深处挺进,在具体形象的超越上展现人类的整体处境,体现作者的大悲悯、大关怀,才能塑造出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⑤在叙事结构上,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空间化的叙事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出现的空间叙事是乡土小说叙事理念的变革。这种空间叙事结构可以打破某些都市小说个体化的线性结构模式,不是将个人的体验横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上,而是穿越政治、时间和个人,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对特定历史时空之中的人和事进行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和审美的深度思考。
⑥在叙述语言上,都市小说要借鉴乡土小说的含蓄、凝练、张力与诗意的语言特色。鲁迅的乡土叙事追求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又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他反对文字的意气浮露。都市叙事的语言,也要力求情感美与色彩美。
(摘自《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7日14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乡土叙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异军突起的背景下似乎呈现出窘相。
B.乡土叙事并没有被都市叙事超越;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同为文学的世界性母题,是两个对立统一的叙事体系。
C.乡土叙事的视角是“他者”视角,“他者”的眼光源于五四期间从偏远的乡村进入都市寻求现代文明的知识青年。
D.《阿Q正传》《白鹿原》等乡土小说将当下的现实和人类终极关怀结合起来,因此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由两种叙事的发展状况谈起,接着明确了它们的文学地位,最后指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冲突会影响文学创作。
B.②段在简单评述都市小说之后,具体分析了都市叙事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对比的手法明确了乡土叙事的积极作用。
C.③至⑥段从叙事对象、叙述立场、叙事结构和叙述语言等四个角度阐述了乡土叙事能给都市叙事的发展以有益启示。
D.从整体上看全文是总分的结构,在分说部分采取的是并列式的论述方式,整篇文章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语言明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没有佳作,读者没有看到深刻、幽默反讽的作品,更没有看到大关心、大钟爱和大悲悯的作品。
B.现在的作家在思想上认同都市,也有读懂都市的眼光,他们体验着复杂丰富的都市生活,对都市意识、都市精神的把握精准。
C.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的空间叙事形式,从而打破部分作品个体化的线性结构模式,实现政治、时间和个人的穿越。
D.都市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应当学习鲁迅、沈从文等人的小说,追求含蓄、简约、纯真、凝练,力求情感美和色彩美。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对应的原文“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是两个独立的叙事体系”,选项把“独立”换为“对立统一”,偷换概念;选项C对应的原文“使得他们开始以‘他者’的眼光去观察故土”选项为“源于”,曲解文意;选项D对应的原文“而是将当下的现实和人类终极关怀结合在一起”“才能塑造出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可见二者是条件关系,选项为因果关系,强拉因果。
小题2:
试题分析:“具体分析了都市叙事存在的问题”无中生有,“对比”手法不明显。
小题3:
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都市小说中很难发现光闪闪的金子”选项为“没有佳作”,混淆逻辑范围;选项B对应的原文“作家要以认同都市的思想参与‘都市乡村’的建构,细心体验都市的日常生活,书写‘城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都市意识和都市精神”文中的“要以”是要求还没有实现,选项为“也有”“体验着”“把握精准”把未然变为已然,混淆逻辑范围。选项D对应的原文“鲁迅的乡土叙事追求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选项把二人小说的特点杂糅在一起。混淆范围。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①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异军突起,而这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位置的乡土叙事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有观点认为都市叙事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炉   火
张 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大家从遥远之地汇集一起,有的甚至跋涉了一百多里。他们在阅读别人的或是自己的东西;或倾听,或热烈辩论。常有人泪花闪闪。
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大多是一些流浪者,一些年纪轻轻的流浪汉。他们在山地和平原奔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苍穹,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已经不会倒塌。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使人又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人有精力充盈、火力四射的青年时代。在那个时期,他们往往有着美好而壮丽的举动。记得十几年前那个春天的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炉火燃起,停电之后又点上蜡烛。再后来,那狭窄的室内空间已经有碍于激烈冲撞的思想了。他们先后走出,走到郊外山上。在山上那层层开凿的台阶上,他们坐成一排;有时站立,挥动手臂展开辩论。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
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有删改)
小题1:文章描述了哪几幅场景,请简要概述。(6分)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1)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2)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已经不会倒塌。
小题3:本文以“炉火”为题,并多处写到它,请分析“炉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试做简要探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睁眼闭眼
叶延滨
⑴对唱二人转的小沈阳,说不上是喜欢还是厌烦,但他说的那话,让人忘不了:一闭眼再一睁眼这一天就过去了,一闭眼再不睁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这话厉害,生活的节度和生命的长度,就在这睁眼闭眼间都说到了。
⑵认真想一下这个题目,还真耐人寻味。睁眼闭眼间我们都怎么呐?活着,为生活奔波,还要做一个又一个的梦。活着,就是能吃能喝能喘气,光这样,活着也没有大的意思,所有的动物,小到蚂蚁蟑螂,大到鲸鱼犀牛,吃喝拉撒带喘气,都差不多。差不多,所以有人活着活着就感到没劲。穷了,没劲,连口好吃喝也没进嘴,白活了。富了,也没劲,富了还叫穷,他妈的穷得只剩下钱了。所以小沈阳的师父赵本山有理了,这活得没劲的痛苦就是两种状态:一是人活着而钱没有了,二是人死了而钱却没花光。
⑶如果就是吃喝喘气,人的一生就这八个字,睁眼闭眼,有钱没钱。嗨,够没劲了。
⑷但毕竟人不都这么活着,人活得有没有劲,关键在于有没有“想法”,通俗点说,有没有想头!老辈人变成三个字,精、气、神。
⑸有了想法,人就活得五彩缤纷,这世界也就五光十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人都知道。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宏观微观,科技哲学,林林总总,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深陷其中,红尘滚滚中身不由己,有想法的人也活得累,忙求学,忙成家,忙置业,忙发展,忙竞争,忙功名,忙忙碌碌一辈子,一眨眼就过去了!什么叫一眨眼,也就是快速地睁眼闭眼一次耳!
⑹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其中的甘苦滋味不一样。
⑺像动物一样,吃喝喘气一辈子,没劲,睁眼闭眼之间开支了全部生命;人在江湖,奋斗拼搏一辈子,够累,累得长吁一口气就仿佛刚明白人生苦短。
⑻于是有人说:智者寿。
⑼我想,何谓智者?我想,智者何来长寿?
⑽智者,就是有脑子的人,当他发现只会吃喝喘气与动物没有两样,他就要求自己活着也思考着,用脑子活着。
⑾智者,就是有自己脑子的人,当他发现只会按别人的嘴巴闯世界,就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就要求自己不仅要闯世界,还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个世界,睁眼看天下,闭眼想宇宙。
⑿智者必寿,因为他和动物比,多了一个脑袋,因为他和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比,他的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这个长在自己肩膀上的脑袋是不是自己的脑袋,很多人没有想过,也不觉得是个问题,其实,从来就是个最关紧要的问题。“你这个人怎么没脑子?”别人这么说过你吗?“我这个人听话,领导咋说就咋办!”你自己这么表扬过自己吧?说真的,就我自己而言,活了几十年,大多数时间,自己的肩膀上就没有自己的脑袋,不过我还是有觉悟的人,尽管觉悟也晚,后知后觉。
⒀智者的脑袋有两种作用,一是先知先觉。人都是学而知之,学习前人,然而总模仿前人追随前人,只是庸常凡人。智者学而后知不足,敢怀疑先人,敢超越圣贤,敢挑战权威,这样的脑袋才是自己的脑袋,小到诗韵曲律,大到宇宙天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想出这句话的陈胜肩上长着自己的脑袋。智者的脑袋第二种作用是善于总结,活在世上,有的人沉浮宦海,有的人弄潮商海,有的人行走江湖,有的人泼墨笔耕,各有各的活法,只是活明白了的人不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贫病终生而写出了红楼一梦的曹雪芹用自己的脑袋想明白了千年文人没悟透的世象百态。
⒁智者就是有自己脑子的人,智者说到底也就是少时敢想他人所未想,成年能悟他人所未悟。敢想,叫有理想有抱负,是朝前看的人生,生命的长度向前延伸,从鼻子下的现实得失,将生命的触角伸向地平线。善悟,叫能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生活过的酸甜苦辣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生活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
⒂智者寿,寿在敢想,寿在多思。用一句大白话解说:没有理想,上半辈子,白活了;没有回忆,下半辈子,白活了。是这个道理吗?细想一下,真是。
⒃人一辈子,就在睁眼闭眼间,只是,睁开眼,没有理想的人,其实啥也没看到;闭上眼,没有回忆的人,其实也等于没到这世上来过。多简单的道理,想想,惊出一身汗!
小题1:文章主要是谈智者的生活态度,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本文语言干净利落,娓娓道来且富于文采。请以第⒀段为例,从修辞方法、句式选择两个方面加以具体赏析。(6分)
小题3:第七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具体分析。(6分)
小题4:文章题目“睁眼闭眼”具有怎样的内涵?结合文章内容及当前的社会现实,说说它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含义不得超过15个字)(4分)
①                                                                         
②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小题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说明“我”在地坛心灵求索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有母亲的脚印,母亲对“我”的爱早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地坛上空,弥漫在“我的”的周围了。
B.“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出肺炎侵袭之凶残,在调侃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某种认同。
C.“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这样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这名伤兵思想观念的转变,已经由上战场的心甘情愿,转为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并为自己竟为纳粹而受伤感到悲哀。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里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分别从妆镜、头发、化妆品、香料四个方面,渲染美女之多、生活之奢,以此极写秦始皇骄奢淫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1)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2)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3)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4)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5)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
(6)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7)《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8)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头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
(9)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10)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11)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小题1:第(3)段,作者从                (两个空都必须用4个字回答)两个角度,描写梅岭关隘比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2分)
小题2:第(2)段,面对他眼前出现的梅岭,作者写道:“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请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3:文中既已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3分)
小题4: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