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窜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匋民。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就都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此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2:文章题目是“鉴赏家”,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叶三“卖果子”的事情,如何理解?(4分)
小题3:“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刻画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说汪曾祺的小说“清淡委婉”中“韵味十足”,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小题1:①他真懂画,看到季匋民作画的精彩之处(也是季自认为的得意之处),能发自肺腑地赞美。②能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出艺术中的美,并能看出画作里的意蕴,如紫藤里有风,画中的老鼠为小老鼠。③能看出并指出画作中的不合常识之处。
小题2:①“卖果子”是叶三的职业,他借此挣钱来养家糊口。②“卖果子”表明他是画的鉴赏家,也是果子的鉴赏家,反映了叶三的行事风格及人品。③“卖果子”是叶三与季匋民联系的纽带,体现了他追求美的执著精神。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3: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谀媚的特点。
小题4:本文没有冲突激烈的情节,描述的只是一幅幅平常的生活景象,却耐人寻味;语言朴实无华,干净自然,如话家常,却含蓄隽永,耐人品味;人物身份普通,话语不多,却都是那么的独特而有性情,引人回味。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题。解决本类题的关键是找准题目涉及的区间,在此基础上,分析句、段间关系,理清层次;采用摘取、用关键词整合和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方法答题,注意看分数定点数,坚持答案从原文中来。本题主要信息集中在3、4、5三个自然段,将文中叶三鉴赏画作的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鉴赏情节,探究意图题。采用“四位一体分析法”,除了注意“卖果子”这一情节本身的作用,表现人物的作用,组织线索的作用和表现主题的作用,还要考虑“卖果子”这一情节对读者阅读兴趣的吸引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性格题和人物作用题。分析性格题要以文章内容为依据,抓住文中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神态等)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概括人物形象,答案要点包括性格、身份,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人物作用题首先要分清主次,主要人物是直接表现主题,次要人物是反衬或烘托主要人物,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小题4:
试题分析:特色鉴赏题。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审清题干,把握鉴赏方向。本题鉴赏汪曾祺小说“清淡委婉”中“韵味十足”的特色,一定要从情节、人物、语言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文本,并把题干中的关键词带入到答案中去。既要扣住“清淡委婉”,又要围绕“韵味十足”从文本中找依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小题1:第二段说“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本文的题目是“感悟唐诗”,作者从唐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小题3: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有什么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也可通过干扰或抑制基因组中原有某个基因的表达,去除生物体中某个我们不需要的特性。“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外来的基因。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因产生新的多肽或蛋白质而出现新的遗传性状。目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于外源物种,如转基因抗虫棉的Bt基因来源于一种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而开发来源于本物种的基因并转化到该物种是当前转基因研究的热点,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可显著改变物种的遗传性状。
传统的育种学主要采取杂交育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养殖的动物和种植的作物中不断地积累“有利”基因而减少“不利”基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转基因育种技术,都是以使动物或植物获得优良基因为目的来进行遗传改良的。在这个层面上,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相同,都是遗传物质,即基因的交换。但是,转基因技术又与传统育种技术明显不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如果要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不同的物种难以或根本不能产生后代,即所谓的“生殖隔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传统育种技术不能做到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理论上可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其次,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相对较差;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快育种的速度,提高育种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人为的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将来自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某一基因片段在载体的介导下引入到其它生物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性状,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DNA重组技术的安全性争论。人们担忧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甚至会被用于改变人类的基因组。但科学界通过大量的证据终于让人们相信,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近年来,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担忧逐渐集中到了转基因农作物上。但国际上一些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权威部门在发布有关转基因作物或食品的报告中,都明确指出现在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尚未发现生物安全性问题。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有关转基因农作物存在生物安全性的报道,但对这些报道,国际权威机构或主流科学界尚未认同。
(选自科技部《转基因科普小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外源基因”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来自外源物种的基因。
B.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后会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因为它会产生新的多肽以及蛋白质。
C.外源基因要先进行人工分离和修饰,然后才能稳定遗传和表达,从而达到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
D.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它有一种Bt基因,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来说,Bt基因是一种“外源基因”。
小题2:对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对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无能为力。
B.转基因技术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传统育种技术只能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
C.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传统育种技术通常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比较差。
D.转基因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传统育种技术要不断反复地积累大量动植物,育种的速度、效率都不如转基因技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显著改变一个物种的遗传性状,既可以导入“外源基因”,也可以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后者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研究热点。
B.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使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所以有人怀疑转基因产品存在危险或潜在风险。
C.DNA重组技术曾经引发人们对疾病、生物品种等方面的担忧,但大量的证据告诉人们,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
D.如今人们主要担心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但国际权威机构和主流科学界都认为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所以可以进行商品化生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壶碎   
李敬泽
(1)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2)话说,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3)忽然,当啷一声脆响,某先生吓得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4)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头,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继续看书。
(5)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6)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1991或1992或1993年。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任教授,笑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7)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看着看着,他坐不住了。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8)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正随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小儿子半年不来电,半夜三更冷不丁电一下,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
(9)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10)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11)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者,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关注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12)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13)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几十万。在空荡荡的书房里,他看着那堆钱,忽然想起,这些书还远远不值那把壶。
(14)“骗子!”他喃喃骂了一句。
(15)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心里一动,扭头问:“这,是顾先生?”“是啊。”哦,这就是顾景舟。
(16)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17)竟无话可说了。
小题1:请概括文章7—10段中教授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答:                                                                            
小题2:小说结尾宕开一笔对顾景舟进行描写,请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答: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壶碎”为标题的意蕴。(6分)
答: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叙述平淡,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其特色是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
B.第5段写雪既是为了烘托两人内心的纯净和友谊的纯洁,也是情节转折点,预示着某种转变。
C.小说第一段原本可以删掉,但作者还是交代清楚“忘了是谁”“原本无主”,以示负责。
D.小说开头提到教授家书多,与后面教授把这些书全都卖光形成呼应。而一屋子的书,反而远不如一把壶,说明现时的价值观是畸形的。
E. 小说结尾感慨“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竟无话可说了”,无言胜有言,深藏着一种无奈、惋惜、失落。让人深思。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 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
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用外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的、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B.吸收外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撞上了秋天
郁达夫
今夏漫长的炎热里,凌晨那段时间大概最舒服。就养成习惯,天一亮,铁定是早上四点半左右,就该我起床,或者入睡了。
这是我的生活规律。
但是昨晚睡得早,十一点左右。醒一看,天还没亮,正想继续睡去,突然觉得蚊子的嗡嗡和空气的流动有些特别,不像是浓酽的午夜,一看表,果不其然,已经五点了。
爬起,把自个儿撸撸干净了,走出我那烟熏火燎的房间,刚刚步出楼道,我就让秋天狠狠撞了个斤斗。
先是一阵风,施施然袭,像一幅硕大无朋的裙裾,不由分说就把我从头到脚挤了一遍,挤牙膏似的,立马我的心情就畅快无比。我在夏天总没冬天那么活力洋溢,就是一个脑子清醒的问题。秋天要先给我解决一下,何乐不为?
压迫整整一夏的天空突然变得很高,抬头望去——无数烂银也似的小白云整整齐齐排列在纯蓝天幕上,越看越调皮,越看越像长在我心中的那些可爱的灵气,我恨不得把它们轻轻抱下吃上两口。我在天空上看到一张脸。想起这首很久以前写的歌,心境已经大不相同了,人也已经老了许多——人老了么?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看,看个没完没了,我要看得它慢慢消失,慢慢而坚固地存放在我这里。
往往的人开始多了,有人像我一样看,那是比较浪漫的,我祝福他们;有人奇怪地看我一眼,快步离去,我也祝福他们,因为他们在为了什么忙碌。生命就是这样,你总要做些什么,或者感受些什么,这两种过程都值得尊敬,不能怠慢。就如同我,要坚守阵地,如同一只苍老的羚羊,冷静地厮守在我的网络,那些坛子的钢丝边缘上。六点钟就很好了,园门口就有汁多味美的鲜肉大包子,厚厚一层红亮辣油翠绿香菜,还星星般点缀着熏干大头菜的豆腐脑,还有如同猫一样热情的油条,如同美丽娴静女友般的豆浆,还有知心好友一样外焦里嫩熨贴心肺的大葱烫面油饼。
这里这些鳞次栉比的房屋,每个窗户后面都有故事,或者在我这里发生过,或者是现在我想听的。每个梦游的男人都和我一样不肯消停,每个女人都被爱过或者正在爱着,每个老人都很丰富,每个孩子都很新鲜。每条小狗都很生动,每只鸽子都很乖巧。每个早晨都要这样,虽然我已经不同以往,总是幻想奇遇,总是渴望付出烈火般的激情,又总是被乖戾的现实玩耍,被今天这难得的天气从狂热中唤醒。我已经不孤单了,是吧。
就是这个孤单,像一床棉被,盖在很高的高空,随着我房间人数的变化,或低落,或俯冲,或紧缠,或飘扬。美倒是美,狠了点儿,我知道。
噫吁嚱,我的北京,昨天交通管制的北京,今年全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北京,用这样清丽的秋天撞击我神经的北京,把我的生活彻底弄乱,把我的故事彻底展开,把我仔细地铺成一张再造白纸的北京啊。
小题1:文章题目为“我撞上了秋天”,可是开头几段却写自己的生活规律和洗漱过程,这样写有什么用处?(6分)
小题2: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我已经不孤单了(3分)
②(北京秋天)把我仔细地铺成一张再造白纸(3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撞上”秋天,那他感觉到了哪些方面的不同?试简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