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红绿灯下迟子建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红绿灯下
迟子建
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二OO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
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小题1:第二段详细描写经过十字街的过程和感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1)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2)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
小题3:本文以作者不同阶段走过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请概括后两个阶段作者走过红绿灯时的情感。(4分)
小题4:作者对人生有了怎样的彻悟?我们还可以为自己亮起哪些红灯?请联系文本与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第二段表现了我最初经过城市十字街口的紧张害怕,与第三段行走在乡间路上的轻松快乐形成对照,(2分)也为后文继续写走过红绿灯做铺垫。(2分)
小题2:(1)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警示自己,也警示世人:十字街口,红绿灯下,很可能成为生与死的分界,行人只能怀着宗教般的虔诚与敬畏,脚踏实地,谨慎慢行,才会安然无恙。(2分)
(2)采用反复手法,连用几个“赶”字,自然而真实地抒写了对亲人“只知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而导致悲剧的无奈悔恨以及亲人永逝、阴阳两隔的无尽思念与痛苦。(2分)
小题3:到哈尔滨生活后,我不再害怕走红绿灯,即使闯红灯也很坦然;(2分)丈夫离世后,饱经痛苦的我沉稳平静地走过红绿灯下。(2分)
小题4:人生不能一味往前赶,可以慢一些,可以欣赏路上的风景,做到张弛有道,疾徐有致,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2分)我们可以适时为自己亮起一盏情感的红灯,提醒自己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我们可以自觉为自己亮起一盏事业的红灯,提醒自己在忙碌中别忘了享受生活的闲适;我们可以自觉为自己亮起一盏健康的红灯,提醒自己保重身体……(至少答出两个方面。每个方面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概括我最初经过城市十字街口的感受与心情;在结构上,要根据下文所叙述内容来分析。第二段“最怕”“不信任红绿灯”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情与感受;第三段,“喜欢回到故乡”“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表现了我行走在乡间路上轻松快乐,由此可得出,前后相对照的作用。从后文“习惯了走红绿灯”可知,第三段起着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根据文意概括这句话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运用的表现手法,答出其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即可。第一句内容主要写十字街口,红绿灯下有可能带给人的危害,以十字架来形容十字路口,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可用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的警示。第二句可结合着前一句“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来理解“永隔着万水千山”即作者丈夫因交通事故而亡,由“赶,赶”可知,作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来强调亲人因干“赶”而导致悲剧的无奈与痛苦。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共三个阶段,可根据提示得出“最初来到城市时”“到哈尔滨生活后”“爱人离世后”三个阶段。答题时,可根据后两个阶段的提示,找到作者过红绿灯时所描述的心理活动及情感或者作者直接叙述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如“习惯了走红绿灯”“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可得出作者不再害怕、坦然面对的情感。“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表现了作者失去爱人的痛苦;“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气定神凝地候着”表现出了作者的沉稳平静。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可从文中找到作者对人生彻悟的语段,根据提示性的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如最后两段,“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提炼关键词句概括即可。第二问可结合着最后一段的提示,从家人团聚、享受生活、重视神体健康、劳逸结合等角度阐述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红绿灯下迟子建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哨。
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枣树、香椿、石榴、柿子……它们颤抖着,摇晃着,绝望地咆哮着。现在,一切都暂时过去了,一切又都暂时平静了下来。在满目的废墟和惨不忍睹的狼藉中,它们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卑微。
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而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它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甚至不会想到为它们拍几张照片,以备以后念想的时候翻出来看看。一切仪式都被迫不及待地简化到极致:放几通鞭炮,雇上辆搬家公司的车,找上人,带上值钱的家具和电器,说走就走了。
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满了对于家的记忆。如果细细掂量起来,这些记忆沉甸甸的,像一捧沉甸甸的沙,那么细腻,那么均匀,每一粒都泛着耀眼的金黄光泽。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也许他已经先于它们入土,但土地上似乎还留着他手上的汗水。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所以一个夏天,这些年轻的媳妇总是在枣树和石榴树下望了又望。后来媳妇年岁大了,成了婆婆;再接着婆婆的媳妇又熬成了婆婆。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一茬的庄稼。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再后来他们外出上学或者打工,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里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而今年的枣子还挂在枝头上,青着,它们或许已经等不到成熟了。
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每年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吃盐点火都要列入收支计划的年月,它们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春天当菜,夏天喝凉面条,剁碎了又替代了香油。也因为如此,年复一年,它们的枝干变得极不规则。没有伸展的树枝,没有发达的树冠,像一个天生的怪人,样子甚至有些狰狞。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院落忠诚的守候。忠诚得就像那些在这些院落里住了几十年的老狗。在这些房屋被夷为平地的那几个晚上,总是有几条毛都有些脱落的狗在废墟边上狂吠。那是些找不到家园的游狗,一边狂吠,一边用幽蓝的兽眼望着月光下的废墟。一连几个晚上,不停地吠叫,让附近居民楼上的住户焦躁不安,以至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叫来保安,将它们诱骗进尼龙袋子,然后被愤怒的人们踩踏踢打。可即使这时候,它们还在凄厉地呼喊着自己的家园。
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应该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蛇和昆虫。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忠诚的邻居。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便仓皇地追随着人们的足迹而去。蛇更不用说,它们比人们跑得还快。蟋蟀是常在锅灶边啃噬散落的饭粒的,但自从锅灶冷寂了之后,便再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唱了。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慢损减着……
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白发苍苍的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都在啜泣”?请结合下文作简要概括分析。(4分)
小题3:作者在临近结尾时又提到老鼠、蛇和昆虫等其他的生命,有何作用?(4分)
小题4:题目为“废墟上的生命”,可作者为什么选取了其中的一些树作为重点写作对象?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
在武侠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世界——江湖世界。江湖中人何为?上者仗义行侠,除暴安良;中者为报家仇,浪迹天涯;下者纯粹只为争个天下武功第一,不惜身入魔道,视生命如草芥。一句话,都是在刀剑丛中讨生活,说得俗一点,便都是在杀人。
《笑傲江湖》中的魔教教主任我行有一句名言:老夫一生杀人如麻,快意恩仇。那些大魔头们视杀人为家常便饭,看哪个不顺眼就可以拎来宰掉,甚至可以拿活人的脑袋,炼“九阴白骨爪”之类,这里且不去说它。那些身负“血海深仇”之人,学艺寻仇,餐风露宿,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便是为求手刃仇敌那一刻的快感。于是乎,如果仇敌已为他人所杀,寻仇之人会茫然若失,痛心疾首。剩下来的杀人,便是名门正派之侠客,为驱除邪恶、执掌正义,正大光明地替天行道了。据说,这不仅可“快”一己之心,还可大“快”他人之心。
问题是,侠客自掌正义,不问官府也不求法律,自己认为该杀便干净利落一刀了断,这里面难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自谓一生杀了241人,其中没有一个是好人。这里凭借的是道德律,况且,好与坏本身便是相对的。一人以为是的,可能另一人以为非,何来客观标准?比如侠客们最为嫉恨不耻的所谓淫贼淫妇,人家相好,哪怕是偷情,其实也不关你事,侠客偏要千里迢迢“为民除害”,岂不多管闲事?何况,侠客也是人,是人即有人作为动物的共通的劣根性,侠客也难免有杀得“性”起的时候。将人的生命维系在某一个人的主观好恶之中,这正是武侠的可怕之处。
如果说人类的噬血性、攻击性行为,本身便是人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以爱好和平著称的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并不逊于西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草菅人命、滥杀无辜之事,可谓平常之极。鲁迅先生曾讲过,中国人有两类:一类是作示众的材料,一类是看客。看人杀头,乃成国人的一大乐趣。一刀下去,血花纷飞,刺激,过瘾,乃至当阿Q被枪毙,“看客”们竟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周作人在“二•七大屠杀”之后的一篇题为《怎么说才好》的文章中曾大为感叹:“我觉得中国人特别有一种杀乱党的嗜好,无论是满清的杀革命党,洪宪的杀民党,现在的杀共党,不管是非曲折,总之都是杀得很起劲。”
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国人潜藏的嗜血习性。同为通俗小说,西方的侦探小说则更强调法律意识、人道意识——它只再现寻找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而不担负惩罚的职责。因为惩罚自有法律,每个人都无权擅自处置他人的生命。中国的武侠小说,则具有一种非人道倾向。在惩恶的幌子下,千刀万剐,杀个痛快,嗜血欲望通过杀奸人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更何况,他们杀的远非个个都是十恶不赦的奸贼。而读者,在武侠小说的“杀人如麻快意恩仇”里,大约也获得了一种极大的满足。不知这是不是“武侠”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将江湖中人分成三类,指出都是在杀人,对不同类的人的行为,作者均指出其非,即使是三类中的上者也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行为。
B.作者认为人类的噬血性、攻击性行为本身便是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在这方面较西方人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C.作者认为,不管是杀人如麻的魔教教主任我行,还是除暴安良的名门正派的侠客,其行为都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D.文中引述鲁迅兄弟的言论、介绍西方侦探小说的特点,都是为了说明人类具有噬血习性及攻击性行为。
E.好与坏是相对的,是非各有看法,因此侠客们千里迢迢“为民除害”杀淫贼淫妇,实在是多管闲事,是非不分。
小题2:根据作者对武侠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的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武侠小说,作者既肯定了其社会性的正义与公平的一面,同时更强调了它不足的一面。
B.武侠小说往往以惩恶的名义让读者的嗜血欲望在杀奸人的过程中获得变相的满足。
C.西方侦探小说强调法律意识、人道意识,只再现寻找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至于如何惩治罪犯,那不是小说家的职责。
D.中国武侠小说中侠客们惩恶的行为具有非人道倾向,而且他们杀的远非个个都是十恶不赦的奸贼。
小题3: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武侠小说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江湖世界。”根据文章内容,作者所说的 “江湖世界”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对这一江湖世界的态度怎样?(4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不知这是不是“武侠”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原因”是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
  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
  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
  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
  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
  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
  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
  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
  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
  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
  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
  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
  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
  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
小题1:结合小说中对桑的描写,概括桑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都闪烁出迷人的红”,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有人说,本文的结果似乎太过突然,牵强,请结合本文的主旨,谈谈你对文章结局安排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壶口的震撼
潘复生
①出洪洞县向西上吕梁。曲折盘旋,险象迭生,惊心动魄。这是震旦纪那次巨大的地壳褶皱造山运动形成的壮美奇观。打开车窗,秋深气爽。红黄紫绿,堆彩点翠;满山浓妆艳抹,层林尽染;鸟声鸣啭,悠扬清丽,悦人心目。那山,有的危崖嶙峋,有的光秃平坦,有的林木丛生,有的苔痕遍布;崎岖幽深,形状各异,巍峨峻拔,鳞次栉比。
②路旁观景台上,游人纷涌。纵目眺望,晋陕大峡谷好似专门为桀骜不驯的黄河开辟的通道,让其一展雄风。峡谷处处是次生的崩落崖壁;棱角分明,狞厉粗糙。过水处平滑秀丽,圆融弯凹。上面布满乔灌树木和娇美的开花植物。
③古人说“河出昆仑”,以为黄河源出“神山”,故而奔腾不息。建国后专家考察确认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玛曲曲果。天生为细涓,志远成洪流。束放自如,奔腾跌宕,散漫逍遥,雄宏深邃。到内蒙古托克托县受吕梁山脉阻挡转南进入晋陕大峡谷,至山西吉县城西北四十五公里处收束。那向前的流体和不倦的精力紧扣着我的心灵,“奔流到海不复回”,不达目的不罢休。
④远处,但见高昂穹丘、塔峰、凸出高地的圆形坡顶以及丛簇尖峰,阴森侧谷间隔其中。几公里以外便声震峡谷。渐近壶口,外围黄水漫闪,石崖兀伏,浅水薄泥,铜稠荡漾。
⑤《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上游河水宽缓,到壶口缩窄加快,急骤聚拢,收于一口。束拘槽内,争涌翻冲,飞流直下。跃入峡潭,起身卷浪,扬波撒手,飞奔“十里龙槽”,从下游大禹劈开处,往女娲补天神石“息壤”的两湖心岛而去。
⑥脚踩石滩分散细流,缘石梯下到河床,靠近河道。黄河水以每秒九千立方米的流量,从四十米高断崖倾注而下。浊浪汹涌,飞奔狂舞,烟雾飘扬,气势磅礴,长啸嘶吼,声震山谷;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⑦我竟忘了自身的存在,神摇魂荡,整个的惊惧、震撼,完全融摄于那博大、雄壮、威武、激扬、伟猛……之中。
⑧站在铁丝围栏边留影后,从大禹治水时开的“锁龙洞”下去,滴水如雨。伸颈侧目,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方知李白之句并非夸张。掀天卷地,大气磅礴,洪钟闷雷,荡气回肠。挟风带雨,雷霆万钧;如土山炸裂,似黄海倾注;万龙喷吐,倾天而降,飞珠溅玉,混乱眼耳;包藏宇宙,吞吐乾坤。潭底翻滚鼎沸,肆虐咆哮,闪转腾挪,急跳跨越;花雾飘洒,彩虹幻化,晶莹瑰丽,珠帘壮美;蜃桥飞架,忽闪游移,断续明灭,扑朔迷离。一幅活的水土流动大杰作,即使最冷漠懒散之人,也能被唤起一丝觉醒,生发一种力量。令人反观平生而惭愧,俯仰造化而敬畏。摧枯拉朽,万劫不惧;视强权如草芥,历时空于瞬间,览富贵如粪土。
⑨和一伙拉过“旱船”的工人坐聊,随意广泛,又见奇趣:如遇丰水期,流量增大,冲上河床,汹涌无比数百米让人顾及不暇。河水最小的时候是严冬到开河时,冰冻凝结,顿 失滔滔。只有涓涓黄水低吟浅唱,水滴洒在岩 石上形成的冰塑,玲珑剔透,异彩纷呈。一到开河的时候大小冰块碰撞拥挤,推搡抱吻,震怒呼号,敲山震谷。来到壶口,其势愈烈,冰凌有时会交架成桥,形貌怪异。初夏之时,水量减少,落差激荡,浪花舞溅,四周生雾,出现七彩霓虹,魔幻脱俗,胜入仙境。盛夏入汛,千溪万壑汇聚而来,主副瀑布结而成帘,飞流直下,浊浪排空……
⑩黄河永恒博大的话语,岂可用言语说清。一个多面的黄河,立体的黄河,狂野的黄河,包含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演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象征;唐虞文化兴于陕西南部黄河大曲东岸、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三角洲;夏文化兴于河南西部黄河大曲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三角洲;周文化兴于山西东部黄河大曲西岸、渭水两岸及其入黄三角洲。此后还相继影响了江汉、江淮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繁荣。
(选自《文苑•西部散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直接写壶口令人震撼的部分是⑤—⑧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开篇三段文字呢?(4分)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语段描写壶口的壮美景象,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3:根据第⑧段的描述,说说壶口瀑布带给人怎样的心灵震撼。(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壶口产生震撼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小题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