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囊括。
谈到宋学的出现,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大胆质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向自己身上使劲,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
在宋学诸多流派中,先后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尽管有尖锐的分歧,但在尊孟方面,却有其共同性。正是在两派的倡导下,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一种倾向,即强调门户之见、道统之说,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为谠言正论,其他思想是异端邪说,总希望天下只有自己一家之说的声音。王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反对“异论纷然”。程朱理学则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双方其实都认为唯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特别是将一种学说贯彻于科举取士,起着严重的禁锢思想的恶劣作用。这是宋学发展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我们承认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应当承认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检验真理只能通过实践,通过平等讨论,相信自己掌握着真理,就无须依靠权力的支撑。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传统,直到近代,才有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方针——兼容并包,即群言堂。
依照古代大儒的思维,是偏喜抽象,偏喜综合,偏喜概括,偏喜想像,偏喜模糊,甚至混沌,而不求具体,不求分析,不求实证。按现代科学实验可分两种层次:一是理论科学实验,二是技术科学实验。中国古代恰好是缺乏理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而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在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想模式,也不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宋学”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学是主要形成于北宋中期研究义理的一门学科,有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如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等。
B.从方法论上说,宋学属于宏观类型,它为我国古代学术探索开创了新局面,并表现出了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C.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是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特点之一。
D.宋学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的传统,这使得中国哲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由先进转向了落后。
小题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程朱理学是宋学的著名流派之一,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使它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
B.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虽然观点分歧很大,但在尊崇孟子方面却有共同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倡导,孟子在宋代才被提到儒学第一人的地位。
C.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的传统,程朱理学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即是体现之一。
D.中国古代所有哲人们只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根本没有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程朱理学虽然是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宋学流派之一,但其观点却和其他宋学流派有很大的不同。
B.没有唐代韩愈等人的影响,就没有宋学的出现,这说明学术的发展必须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前提。
C.如果强调门户之见,排斥其他学术流派,就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文化专制,这并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D.哲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扎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这是宋学发展中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对照原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说的是一种可能性,选项是把这种可能说成了肯定。
小题2:
试题分析:A.因果倒置,答题区间在第一段;B.“儒学第一人”与原文不符,答题区间在第三段;D.“所有”将范围扩大,答题区间在第五段。
小题3:
试题分析:B程度过重,原文只说有影响,没有说具有决定性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
乔布斯走了。
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翻出任何关于他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这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他确实改变了世界。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这的确难以让人想象。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短短50余年的人生,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了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多少人、多少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法律。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和创造。
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他改变了世界,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了未来。
B.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C.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D.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条件。
E.当前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小题2: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联系文本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乔布斯?请结合文本概括出乔布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怀念。(6分)
小题4:要想下一个乔布斯出现在中国,除了追求创新外,中国的创业者还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情表(节选)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欲奉诏奔驰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后刺史臣荣臣秀才②世混浊而我独清
B.①臣供养无主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诏书特下,臣郎中②谨表以闻
D.①皇天后土实共鉴②数十年竟为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作为过渡,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提出“终养”的请求。
B.第②段作者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述自己特别孤苦的处境和自己的从政经历、人生态度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帝的疑虑。
C.第②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清楚,婉转而情理皆宜。
D.第③段先以一“长”一“短”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又以乌鸦反哺的比喻提出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绍兴的大梦
陈瑞琳
①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②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③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④“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⑤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⑥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并致力改造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⑦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⑧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青山绿水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⑨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有删改)
小题1:简要点评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第⑤段作者插叙第一次游览周家祠堂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⑥段中“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品位的观众与有品位的媒体
孙 萍
近些年,从媒体内容制作的造假、炒作、夸大,到媒体内容传播的有失公允、肤浅片面、低级情趣,一些大众媒体的品位低俗化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为什么媒体文化品位一直难以提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确媒体文化品位的标准。对于媒体文化品位的判定,不能基于简单的“有什么”或“是什么”的一刀切标准,还是要在了解媒体文化品位及其背后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首先,什么是媒体文化品位?从社会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可以指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喜好与偏爱;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存在于我们思维习惯中的对事物的喜好标准。不可否认,媒体文化自身存在阶层性。而媒体文化品位的阶层性是由观众的品位差异性最终决定的。这种差异性以“有需求就会有生产”的市场运作模式呈现于现今的媒体市场,致使部分媒体内容品位低,不仅损害了媒体信誉,也败坏了社会品德。
那么,导致品位出现阶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知识层面的差异。首先,知识总是要先于欣赏或喜好存在;其次,欣赏或喜好某件事物也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这一观点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也可以解释。“文化资本”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积累和文化能力。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倾向于知晓更多的文化层面,而文化资本低的人知晓的文化内容则较为有限,尤其是较难知晓更高层面或更高品位的文化。
但是,是否可以说文化资本多的人一定拥有高品位的媒体文化需求,而文化资本低的人媒体文化需求品位就会低下呢?不尽然。其实,除了现有的文化资本外,一个人媒体文化需求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于现有文化资本而形成的一种品位评判力。这种评判力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力量的体现,即受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内容时,能够基于自身认知,形成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品位原则,并有能力加以执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资本与基于文化资本形成的品位评判力,是受众品位层次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受众的品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文化品位。只有提升民众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体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才能帮助其形成有原则、有责任、有素养的文化品位,才是解决媒体内容低劣化、媒体品位平庸化的“釜底抽薪”之策。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
小题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媒体文化品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高低不仅体现在媒体内容的制作上,还与媒体内容传播的客观、全面等有关。
B.要对其进行准确评判,不能停留在“有什么”“是什么”这样一些简单化的标准。
C.存在阶层性,这种阶层性是由媒体文化的阶层性、观众的阶级属性共同决定的。
D.关系着媒体的信誉,同时也与社会品德密切相关,低俗化会给两者都造成损害。
小题2:“一些大众媒体的品位低俗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分)
小题3:怎样才能成为“有品位的观众”?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煮茶品日月
查 干
①由静而思、由思而忧、由忧而茶。
②此刻,我正沉浸在这样一种心绪里,陪伴我的只有这一杯雁荡毛峰茶。
③说起茶事,环境、内涵、心态三要素,缺一不可。我的饮茶习惯与大众没有什么不同。首先,将玻璃杯洗刷干净、用沸水烫过,放茶、倒入最佳温度的水,待清香绕至杯口,扩散于陋室,就端起茶杯来轻轻地去嗅。这时的茶叶,开始缓缓下沉、立定,似《天鹅湖》里的白天鹅,诗意地旋转。茶美人在阳光的抚慰下,显得鲜绿无比,情态动人。再后,一口小抿,要以舌尖去幽幽探察茶中春秋。假若斯时,有一股精气在喉咙里浮动,那便是品茶的最佳时刻。这,不属于茶道,是平民百姓如我者,常用的饮茶方法。
④有关茶事,记忆有二。28年前的一个仲春,我与友人结伴坐在西湖岸边一个临水的茶亭里,要得明前龙井一壶,细细地品来。那种甘美清爽的独特滋味,至今仍使我飘然欲仙。在神思朦胧里,也是头一回领略了具有人文情结的苏堤和白堤。感觉到它们在茶的芳香里游动不已,好似两条春水中的青蛇。这一番美妙的错觉,至今使我坚信,茶会给静物予动感。
⑤3年前,也是在杭州,只是季节不同。当时,十月桂花飘满杭城,在绸质的西湖水面,一片秋水氤氲。从千年古刹灵隐寺里不断传出悠扬的钟声,而钟声里的茶树玉然婷立,似相识又有些陌生。
⑥就在此刻,灵隐寺的晚钟轰然荡来,我猛然吟出诗魔洛夫名诗《金龙禅寺》的第一句:“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这好似洛夫诗兄为我此时的感悟而写来的。
⑦从饮到品,茶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茶事,以道德修养为本,其操作过程,也是东方式的典雅,具有很浓的儒家、道家理念在其中。每一次的品茶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灵魂的观照过程。茶事,以静为魂,最忌沸沸扬扬、浮浮躁躁。没有了一个雅字,茶事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这便是茶事与酒事的差别。
⑧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我曾经着了魔似地与妻骑自行车往返于北京安定门和香山樱桃沟之间。目的只有一个,到那里的清泉茶庄喝茶。若遇无风的好天气,安定门到樱桃沟只需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初春,在鸟歌的婉转和山溪的幽长里,樱桃花香溢满了整个樱桃沟山野。在这样一处老林野莽之地,居然有这样一所可聆听天籁之声的茶庄,何不来此当一回神仙呢?
⑨此处有位赵姓老者,日夜独守山林与茶庄。他人很瘦弱,但大度风趣乐观。一来二去,我们成了忘年交。他人在似仙非仙之间,如若不食人间烟火,无疑,他就是樱桃沟之神了。看来,环境造人并非虚话。
⑩常常,我带去好酒,他拿出好茶,边聊边饮,活像和合二仙。与他谈天论地,品茶聆泉成为我当时最好的休闲方式。此处,高树遮阳山风送凉,松鼠们追逐于头顶之树,山鹊子远方高歌低吟。此番游兴,能不使人流连忘返吗?
⑾如果说,酒使人疯狂或沉沦,茶则能使人清明顿悟安详。忧而茶,那是不假。但茶不会使人失望、失态、失魂。茶之内涵妙不可言,茶使人变得从容、有情。而这,恰恰又是现代社会所缺失的。
⑿唐诗人王维独自吟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假如在一个仲春之夜,来此清泉茶庄,也闲闲地去凝视那月光下的樱桃花,飘然落于溪里的美态,那会是一种怎样的诗情和画意呢?只可惜,我的老友清泉茶庄主人年前已仙逝,也不知茶庄如今是何人在主持?我不敢再来这里饮茶,唯恐触景生悲,不能自已。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围绕“环境”“内涵”“心态”这茶事三要素来组织材料并展开叙写,材料丰富,思路清晰。
B.第③段以“白天鹅”“美人”为喻,描绘了茶叶在注有热水的杯中旋转的优美动态和动人情态。
C.第⑥段运用拟人手法来描写灵隐寺的钟声,用一“轰然荡来”写出了钟声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D.文中介绍“赵姓老者”时,刻意隐去其名字,含蓄表达了作者避世索居、求仙向道的内心追求。
E.文章以茶为线索,在叙事写人中体现了作者对茶的喜爱与赞美,也融入了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小题2:最后一段引用王维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标题“煮茶品日月”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