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后的山[美]弗·拉塞尔①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几...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山
[美]弗·拉塞尔
①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几个取着印第安名字的少年营地就坐落在这儿。
②当微风在清凉的黄昏里颤颤悠悠时,我每每站在一棵老橡树下,举目凝望,前方的灌木丛和沼泽地尽收眼底;再往前数哩,一座小山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光秃秃的山峰下是一个荒芜的牧场,牧场上星星点点地生长着野桧树,裸露的花岗岩点缀其间。然而,数哩以外的这座小山却以某种魔力在吸引着我,召唤着我。我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我心里明白:假期结束以前,我一定要爬上那座山——越过牧场,穿过灌木丛,绕过花岗岩,一直向前向前,直到爬上山顶。我一定要这么干。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甚至也没问过自己。
③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我溜出了营地,去爬我魂牵梦绕的小山。从橡树下望去,山峰就在眼前,神秘莫测,充满诱惑。我顺着棒球场的边沿,向前走进了一片乱丛林。
④乱丛林里藤蔓缠结,野草丛生。穿行其间,举步艰难,无法分清南北东西。我忽而被朽木绊倒,忽而一脚踩进蚁穴,忽而陷入泥淖,忽而受到枯枝阻挠;带刺的种子设法钻进我潮湿的鞋子,蚊虫在耳畔嗡呜,苍蝇飞旋着撞撞去。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既迷失了方向,也忘记了时间。
⑤就这般跌跌爬爬地往前赶着,只见一片空地蓦然展现在眼前,空地上稀稀拉拉地长着梣树和枫树,阳光滤过枝叶洒在地上。我猛然发现前面有一排华美的小屋。那又窄又尖、直指蓝天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与扇形木瓦、云朵似的图案相映成趣,把房子装扮得色彩斑斓,煞是迷人。房子与房子相隔很近,不过一臂之遥。所有的屋子都是空的,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
⑥在刚从乱丛林中出的我的眼里,这片阳光映照的小树林宛若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仿佛这个奇异的小村落在一种魔法的笼罩下,沉睡了一百年。我面前的这座黄色小屋,门廊上装饰着蓝色的小格子,不就是一直在等待着汉塞尔和格丽特尔[注]的么。林子里没有一丝儿风,就连白杨的叶子也是木然地耷拉着。蓝的蜻蜓、绿的蜻蜓恹恹地留在半空,凝然不动,更添了几许似魔似幻的神秘。远方,一只小黄鹂在啾啾地鸣叫,应和着催人入梦的蝉声。除此,便是万籁无音的死寂。这些小房子为何会在这儿?谁是它们的主人?看着这些,心里不禁悚然。
⑦此时,日光已经西斜,把地上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可我的小山仍在前方。我再次钻进乱丛林子,披荆斩棘,终于到了一条坑坑洼洼的路边。刚转过一道弯,就到了山脚。那是我的山,我朝思暮想的山。它坦荡地浸在脉脉斜晖里。我跨过花岗岩,踏过草地,踩着麻叶绣球和笑靥花,急匆匆地朝山顶攀去。
⑧终于,气喘吁吁地,我站到山顶上。头顶穹窿,脚下的山坚硬、实在。多少次,我远远地凝望,它是那样地缈缈忽忽,无可企及。此刻,我身在其中。
⑨然而,正当我站在山顶的当儿,山开始从我脚下滑走。正前方,几哩林地外,我又看见了一座山,一座更高、更长的山;牛群在砍伐过的山坡上悠然地吃草,山顶上树木葱茏。但我是绝不会再去攀登远方的那座山了,纵然登上最后一座山是我长久的渴望。就在我举目凝望之时,我便感觉到,它的远方还有另一座山;巴蒂山外,缅因州外,都会有另一座山。山外有山。即便我走遍天涯海角,随时随地都会有另一座山在等着我。于是,我幡然顿悟:人生没有最后的山。
[注] 格林同名童话里的男女主人公。
小题1:依据文章②至⑧段,概括“我”的心理变化。( 4分)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⑥段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8分)            
答案

小题1:向往——惊奇——害怕——自豪
小题2:通过联想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突显小树林的神秘色彩;运用比拟手法,刻画白杨和蜻蜓的情态,增添了小树林的魔幻意味;以动衬静,以黄鹂鸣声和蝉声反衬小树林的死寂。(6分,每点2分)
小题3:内容上描写远方的山之高大,景色之优美,与第一座山相比,更有吸引力;结构上与前文形成突转,为下文的顿悟作铺垫。(4分,前两点各1分,最后一点2分)
小题4:人生要有梦想,要勇于追求探索;人生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才有收获和体悟;奋斗永无止境,但要适可而止。(6分,每点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实际上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题目。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小题4:
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 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 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 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后的山[美]弗·拉塞尔①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几】;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呢!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及干扰超过了其它任何一种理论。
B.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逐渐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C.“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造成这种话语方式的本质上的原因是强弱不对等。
D.“东方主义”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C.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D.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小题3: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①的活,做着同样②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世界微型小说名篇集萃》(本文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2:指出文中画线词语“同样”在句中所起的作用。(2分)
同样①:                                                            
同样②:                                                            
小题3: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现出的人物心理。(6分)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②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小题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4分)
小题5:请分析小说以“铁圈”为题的妙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钓鱼”记
邢庆杰
路上驶过来一辆“桑塔纳2000”,速度很慢。这正称了老米的心——速度太快了的车他不敢拦,怕对方刹不住车轧上他。再说,速度快的车,一般也拦不下。
老米一下子蹿到路中间,张开双臂,大呼,停车!快停车!
车缓缓停了下来,司机摇下车窗,问,什么事儿?
老米几步跨到窗前,哭丧着一张苦瓜脸,结结巴巴地说,大……大哥,求求你了!我家孩子病了,在医院抢救,求……求……求你送我一程吧,晚了就……就来不及了……说着话,他不断地打躬作揖。
司机盯着他的脸看了片刻,好像要从他的脸上辨出真伪。老米可怜巴巴地看着车上的人,几乎要跪下来了,他反复地说,真的,我不骗你。路不远,就几里路,这儿又打不到车……车上的人摆摆手说,上来吧!
又一条“大鱼”上钩了!老米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拉开车门上了车。
前面左拐,大约三里路就是医院。老米对司机说。
老米知道,前面左拐再走三里路口,他的几个“同事”正等在那里。他要在那里下车,车停之后,他要掏10元钱递给司机,司机如果接了就太好了,不接也没关系,一推一让之间,几个“同事”就会冲上来,有拉车门的,有拍照的。这样,他们就又抓获了一辆“黑出租”,就有一笔可观的罚款提成了。
但司机没有左拐。司机说,左拐修路呢,往前多走一个路口,绕一下吧。老米说,不会吧,好好的修什么路呢?
司机说,我刚从那里过来,好像在修下水道,反正是通不了车。
老米迷惑了,他几天都没有“钓”到“鱼”了,所以也搞不清到底那里修没修路。转念一想,绕过去也一样,反正都要到指定的地方。
到了下一个路口,司机仍然没有左拐,而是直行着冲郊外疾驰!
老米说,错了错了,快左拐!
司机说,没错,我到前面加点油,市内没有加油站。
驶出城区,前面是开阔的田野了。
司机说,借你手机用一下。
老米不知道他用手机干什么,但坐在人家车上,也不好拒绝,就把手机递了上去。司机接过手机就揣在自己的口袋里。
老米问,大哥,你这是干什么?
司机冷笑道,能干什么?我是土匪,你被抢劫了!
老米惊恐地看着司机,司机是个圆脸,面无表情,身材魁梧。老米刚才只把他当成一条“大鱼”了,所以没有仔细看他的面貌,这么一看,他忽然觉得司机有些面熟。老米战战兢兢地问,大哥,咱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司机笑了,你真的不认识我了?
老米摇了摇头说,只是觉得面熟,真的想不起来了。
司机说,那是因为你做的坏事太多了!再好好想想吧!
老米仔细一想:坏了!这个司机是他曾“钓”过的一条“鱼”!
车子已经进入山区,还在快速地飞奔着。
老米吓坏了。老米说,大哥大哥,上次是兄弟不对,我把钱退给你行不?
司机说,我真想不明白,你们的良心被狗吃了?我好心免费送你,你却反咬一口,硬说我是黑出租,让我挨了3000元的罚款,还弄了一肚子气。
老米说,大哥你千万别干傻事儿!你要是杀了我,你会偿命的……
司机说,谁说要杀你了?给你这种人渣偿命?那我不亏大了!
老米见性命无虞,先放下心来了。
天快黑了。老米说,大哥,快停车吧,前面已经没路了。
司机放慢车速,在一个较宽的地方调过了车头,然后停了车。
下车在路边撒尿。老米也下了车,在路边撒尿。
司机上了车,开车走了。老米心里一喜,看来他真的放过我了,谢天谢地。他真要弄死我往山沟里一丢,一年半载的休想有人发现,这个傻瓜……
老米庆幸了一阵之后,觉得事情不太对劲儿,他是下午两点多上的车,到现在已经跑了三个多小时……天哪,这儿离出山口还有160多公里呀!这走到天亮也走不出去山啊……
老米想到这儿,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选自2010年第八期《长江文艺》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通过老米“钓鱼”敲诈勒索的事,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利用别人的善良来牟取私利。这种人严重影响了社会上善良人群做好事的热情,故事虽小,却引人深思。
B.小说开头写到路上驶过来一辆“桑塔纳2000”,速度很慢,一方面说明车主可能在辨认老米,另一方面说明车主也在“钓鱼”诱使老米拦自己的车,以达到他惩戒老米的目的。
C.小说里车主把老米的手机抢走,目的是不让老米与外界取得联系,达到被救的目的,另外也是车主见利起了歹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抢老米一把,既报了仇又得了利。
D.小说中老米意识到自己生命无忧后,反而在心里骂车主是傻瓜,说明老米根本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悔改之心,以此判断老米是个怙恶不悛的人。 这也预示着老米将来一定还会做出更多的错事。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司机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3:司机看出老米就是曾坑过他的人并要对他实施惩罚,为了迷惑老米,司机进行了伪装,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司机精心设计的伪装情节。(6分)
小题4:小说标题是《“钓鱼”记》,有人说应该改成《惩罚》,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还 童 药 店
马光老汉,号还童。人称小城第一中医。
他家三代行医。祖父在清朝做过御医,父亲给袁总统开过方子。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解放那年,他在小城歇脚,那时的小城军管会主任老韩介绍他参加工作。于是,马光便在小城落户,在小城医院门诊。马光医术高,不久便在小城声名大噪。
“文革”那年,马光被小城的红卫兵“提拔”到国民党少将军医的名位上。然后,“履行”了戴高帽子流动展览和坐土飞机的仪式。再然后,被轰回老家交贫下中农监督劳动去了。
马光一生没结婚,是个谜。又过了多年,马光被政府落实政策回到小城。医院委他做到院长,他不干,仍在医院门诊。那年马光六十岁。医院留他,于是他没有退休。
马光带回来一个乡下小伙子,名叫马建华,是马光的本家侄子。建华黑黑的,很腼腆,总关在屋里读书,较少上街。不久,建华考上大学走了,考中的是医学院。
建华走后不久,马光退休了。退休没几天,马光竟在街上开了一个药店。那天,乒乒乓乓放了一通鞭炮,便挂出了字号:还童药店。匾额是马光写的。那匾额写得极雄浑气派。马光即在药店诊病开方,慕名者云集,还童药店生意红火。
那天,做了省卫生局长的老韩路过小城歇脚。饭后逛街,逛到还童药店,便进门,喊了声老马。马光抬头看,一时红了脸。
“韩主任?”马光走上前端详。“不是我是谁?”老韩大笑。二人用力拉拉手,感叹了好一刻。旁边有人凑趣,请韩局长给马大夫题字。马光一笑:“很好很好。”
老韩也是个写家,不觉技痒,点头应了。立刻有人捧过笔墨纸砚。老韩抓起笔,饱蘸了墨,很有气势地写了“还童药店”。写毕,老韩掷笔笑道:“替你扬扬名气。”马光拱拱手:“多谢多谢。”老韩走后,马光让人把老韩的字拿去做匾额。做好,马光却收起不用。
又过了两年,老韩又来小城。此时老韩已做了副省长。他来小城检查工作。临走那天,他又来“还童药店”。抬头看匾额。老韩不觉大笑:“马光,我为你写的匾额为何不用?嫌我字丑?”马光迎出门,笑笑,不答话。二人拉手走进店,坐下吃茶。拉了阵子谈话,话题又转到字上。老韩起身笑道:“我最近字长进不少,再给你写一块匾如何?”说罢,跃跃欲试。“如此最好。”马光吩咐药工取来笔墨纸砚。老韩提了笔,吸一口气,伏身笔走龙蛇。“还童药店”四个大字,顷刻完成。力透纸背。气势磅礴。马光看呆了,脱口喝彩:“好字!好字!”
第二天,马光让人拿了老韩的字去做匾额。做好取回,马光却仍不用,仔细收起。有人惊诧:“韩省长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您得来却不用?”马光笑笑,却不回答。“还童药店”仍是马光的手笔。
又过了一年,马光突然病倒,躺了十几日,汤药大药吃了不少,仍不能起床。老汉便不再用药,让人打电报叫马建华回来。建华赶回来,摸着老汉的脉,眼泪汪汪地伏在老汉床前。马光淡淡一笑:“我大限已到,你不必伤感。”然后,老汉一一交待后事,要建华毕业后接管药店。建华鸡啄米似的点头,已是一脸的泪。马光闭上眼,微微有些恶气喘,稍顷又睁开眼:“你把我写的那匾额取下,换上韩省长写的那块。”马建华照办了。
老韩写的匾额十分生色,来往行人夸赞字好。
又过了几日,马光果然死了。建华办完丧事,便托人暂且照管药店,他赶回学校。没了马光,药店只卖药,不诊病。
又过几个月,马建华毕业回到小城,接管了“还童药店”。他像马光一样诊病开方卖药。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
有人见他到工商局跑了几遍。
一天早上,他吩咐店里的人搬来梯子,取下老韩写的那匾额,另换上一块新匾额:“建华药店”。字是他写的,挺丑。来往行人,呆看,有懂行的窃笑:“太丑!太丑!”
建华却不吭气。
(选自谈歌《人间笔记》,有删改)
小题1:简析小说中马光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6分)
小题2:小说围绕还童药店“的匾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分条回答。(4分)
小题3:结合小说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建华此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2)“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这句话在小说中的有何作用?
小题4: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作品,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小题2: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文化思想。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
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
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