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套袖铁凝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竞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竞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幺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幺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
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题1:作者为什么在开篇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B.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C.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D.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E.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
答案

小题1:欲扬先抑(1分),渲染出孙犁老师很严厉,“我”怕见孙犁(2分);为后文写“我”对孙犁老师印象的转变及孙犁的平易近人(1分)作铺垫(1分)。
小题2:平易近人(有亲切感)(1分),勤劳质朴(热爱工作)(1分),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1分)。
小题3:观点一:可以删掉。理由:内容上,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衔接生硬,略显突兀;结构上,前文已经相对完整,结尾实属赘余。
观点二:不可以删掉。理由:文章一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更加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
小题4:A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我还听人说过,孙犁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可以看出孙犁的性格;但结合文本,文章的后面部分,“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又可以看出,本文写法是欲扬先抑,前是为后作铺垫的。
小题2:
试题分析: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文中的细节中,可以归纳出孙犁的性格特征来。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可以答情节不多余,也可以答情节多余,具体解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解答时,都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且要自圆其说。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排查,结合文本内容,A项,“不苟言笑与宽容”错;D项,强调的是心理隔阂和敬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套袖铁凝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竞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小题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小题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是孔子对中庸的的解释。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眠
【美】布利安·约瑟夫 【译】庞启帆
布兰克患了一种绝症,他的主治医生建议他在死亡前进入冬眠状态。“十几年后,能治疗你这种病的药物极有可能会研制出来。”医生建议他与其等死,还不如赌一把。布兰克思考了一天一夜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非常幸运,在布兰克冬眠后的第13年,能有效治疗他的病症的药物研制出来了。布兰克原来的主治医生解除了布兰克的冬眠状态,并用新研制出来的药物治愈了他的病。
在医生宣布他可以出院后,布兰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的朋友顿德斯打电话。他直奔医院的服务台。“请问,我可以打个电话吗?”他问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
“当然可以了,不过你得付电话费。”工作人员答道。
“没问题。我今天就出院了,到时一起算进我的医药费账单。”说完,布兰克按下了顿德斯的电话号码。
电话通了,布兰克激动万分道:“顿德斯,我是布兰克。感谢上帝,你的号码没变。”
“布兰克!”电话那边尖叫道,“你活过来了!哦,上帝!”
“是的,顿德斯,我活过来了,并且完全康复了。”布兰克说,“不过,现在我们先不聊这事。你快告诉我,我的那几只股票怎么样了?美孚石油,你先说这只。”
“美孚石油……我看看。嗯……美孚石油现在是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什么?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你没骗我吧?”布兰克尖叫道。美孚石油的股票当年是65美元每股,他买了1000股啊!
“没错,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那么……那么,通用电气呢?快告诉我!”布兰克激动地问道。
“通用电气现在是318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布兰克的手激动得几乎握不住话筒,因为他当初买了2000股通用电气,每股才25美元。“还有……还有,波音公司呢?”他已经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波音公司……3660美元每股。”
布兰克几乎要晕倒。他当初以每股38美元买进了波音公司5000股啊!他放下电话,摸着胸口不停地喘气。这一觉醒来,不但治好了病,还赚了两千多万美元,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先生,你没事吧?”服务台的工作人员问。
“没事,没事。谢谢!哦,对了,我这次通话的费用是多少?”布兰克抚摸着胸口问道。
工作人员看了看显示器,说道:“1分46秒,200美元。”
“什么?”布兰克尖叫道,“两分钟不是20美分吗?你们这是抢劫吗?”
工作人员盯着布兰克好一会儿,说道:“你是13年前被冬眠的那位布兰克先生吧。你不知道,现在通货膨胀很严重,本地通话已经不是10美分一分钟,而是100美元。现在的物价是13年前的1000倍。”
布兰克失魂落魄地回到病房。一分钟前,他还为自己恢复了健康和突然成为千万富翁而兴奋无比,但现在……“虽然我的股票赚了两千多万,但我现在恐怕连医药费也支付不起。”他自言自语。
过了一会儿,他的主治医生走了进来。“布兰克先生,有一件事情现在必须跟你讲清楚,是关于医药费的问题。13年前,你给医院预交了100万美元,当初已经签订协议,这是维持你冬眠状态的费用。你醒来后,治疗的费用我们医院一分钱都还没收。你看,我们也想不到通货膨胀会这么厉害,物价几乎是13年前的1000倍……”说到这里,医生止住了。
“医生,你说吧,一共是多少钱?”布兰克有气无力地问道。
医生尴尬地笑了笑,说道:“一共是8000万美元。你知道,这要搁在13年前,也就8万美元。”
布兰克一言不发。医生赶紧又说:“我向你保证,这8000万美元真的只是你冬眠醒来后的治疗费用。你不知道,其实在你冬眠后的第四年,通货膨胀就爆发了,之后物价就直线上升,一直升到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签了合同,所以,冬眠所花的费用尽管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而上升,但我们没多收一分钱。我可以以一个医生的医德向你保证。说实话,医院根本没赚你的钱,有可能还亏了呢!”
布兰克盯着医生,说:“你能把我再冬眠起来吗?等物价回落到13年前时,再把我救活?”
小题1:结合原文概括布兰克被解除冬眠状态绝症治愈后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小题2:布兰克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试联系情节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布兰克盯着医生说“你能把我再冬眠起来吗?”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可信吗?为什么?(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小说以近于荒诞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小说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情节极富有戏剧性。语言极富表现力。
B.当顿德斯在电话中听到了布兰克的声音,忍不住在电话那边发出尖叫,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布兰克在冬眠后被救活过来的惊异心理。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布兰克股票的收益情况、13年后通货膨胀的情况等情节,都是借助人物对话来推动的。
D.文章结尾写布兰克请求医生把他再冬眠起来,是因为他再也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只有等待自己的股票升值足够支付医药费后重新解除冬眠。
E.布兰克这一形象是作者尽力鞭挞的,因为他是个爱钱如命的人,为了钱丝毫不关心家人,醒来后就急着打听股票收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⑴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⑵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⑶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⑷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⑸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⑹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⑺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⑻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⑼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⑽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是其具体表现。
B.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千年来华夏民族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等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最大,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许不如佛道二教。
C.作者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文化分为两部分,并认为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D.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知”与“行”背后的伦理色彩,即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
小题2:关于佛教文化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佛教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B.佛教文化不是本土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它不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
C.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D.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这是在中国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下,不得不歪曲原意以求生存。
小题3: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但他并不反对将文化再划分出一个深义的文化。
B.佛教中行的方面完全没有伦理色彩,因此,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与行密切联系的知的方面也没有伦理色彩。
C.深义文化是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D.虽然基督教和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剧烈冲击,但中国文化最终也不会由注重“人”转而注重“天”“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阿宠的春天  陈力娇
阿宠出生不到半年,就被送到煤井下,从此过上了暗淡无光的日子。
阿别很心疼阿宠,每天喂它草料时,都忘不了给它多兑些苞谷。阿别说,阿宠呀,虽说你叫阿宠,可是没人真正宠你呀,你知道你到井下意味着啥吗?就是你到死都得呆在这八百米深处呀。
阿宠像能听懂阿别的话,它抬头看了看阿别,不吃了,把头别到了食槽的这一方,眼里含着泪。那根拴在它脖颈的绳子,被它拉得直直的,像个棍儿,支在它和食槽之间,再也弹不回来了。
阿别就明白,阿宠是上火了。
上火的阿宠,任阿别再喂它什么都不会去吃了。
阿别知道了阿宠的脾气,从此不和阿宠说这样败兴的话了,他换了一种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对阿宠说,阿宠呀,你多幸福呀,有我陪着你,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呀,我要能再活十年,到时我们一起走呵,走呵,就不再回来了。
阿宠听了这话,果真不再耍脾气了,把它毛茸茸的头贴在阿别怀里,不住地拱动,还伸出舌头,去舔阿别苍老的胸脯。阿宠是一匹雪青马,白色重,青色少,像柔软的青白绸缎,均匀地披在它的身上。由于这一身好辨认的皮毛,它的命运注定在井下一生劳作。
但是,阿宠却瞎了。
终日不见阳光,阿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阿别劝阿宠道,你别当回事呵,有眼没眼对你一样,你只负责拉车,我为你看路,我不会把你往坏道上领呀。阿宠唯有这一次没听阿别的,它躁动起来,嘶鸣起来。阿别的话音刚落,阿宠一个跳跃挣脱了缰绳,沿着它熟悉的巷道,一路狂奔。
阿宠毛了!阿宠不听话了!阿宠为自己的眼瞎痛苦了!矿工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嘻嘻哈哈去追,他们追了一个巷道又一个巷道,阿宠却仿佛和他们赛跑一样,在晕黄的灯光下灵便地时隐时现。其实阿宠的眼睛早在两个月前就模模糊糊了。
后面的人继续追着,呼啦啦几十号矿工,都是身强体壮,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可是任谁也追不上阿宠,到底是五分钟后,阿宠自己停了下来。阿宠刚停下,矿工们就傻了眼了,在他们刚才干活儿的地方,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海浪拍打礁石,直滚到他们脚下。
塌方了!!!
矿工们怔住了,愣愣地盯着战栗不已的阿宠,心哆嗦了。忽然有人大喊,阿宠呀,你如亲爹娘呵,家里还有老小呢,不然这会儿我们就成煤下鬼了!这话是阿别喊出的,阿别老泪纵横,他的话,让巷道里顿时叹息四起。
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没有粮食了,没有水了,阿宠也没草料了,更没有苞谷了。可是细心的阿别发现,巷道里有空气,因为他们并没感到窒息,却不知风从哪里来。
阿别吩咐矿工们找风源,有了风源就可能找到出口。
五个人开始行动了,阿别没让所有人一起行动,他想让大家保存体力,他们在井下还不知要呆多少天呢。有人往外打手机,但是信号不好。阿别就让所有人都把手机关了,节省电源,只留一部精良的随时与外面联络。子夜十分,一个叫阿炯的矿工终于和救援队伍联系上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
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好找到出口。
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
夜晚来临,人们相继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宠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让他们做的。
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
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童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                 (选自《天池》2010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在阿宠看不见以后,阿别安慰它说要为它看路,而阿宠依然躁动和嘶鸣,说明阿宠已深深陷入失明的恐惧里,不能自拔。
B.阿别告诉阿宠说它到死都要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井下,阿宠就不吃食了,看得出来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C.阿宠对巷道非常熟悉,当它挣脱了缰绳奔跑的时候,几十个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矿工也抓不住它。
D.“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既是对此前事件结果的交代,又为后面情节作了铺垫。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匹雪青马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
小题2:小说中的阿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手法?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你认为小说中的阿宠有春天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厚积中薄发(节选) 
金涛
⑴作为享誉世界文坛的海外华人作家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从柏林回到北京后,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了。“在国外时,我经常会到森林里走一走,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被挤占了,就晚上睡觉前能读一会儿书,这种感觉很糟糕,因为文学创作需要充足的思考空间,需要灵感。”严歌苓说。
⑵在她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她觉得这可以使自己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读美的语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古典还是现代,总是会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
⑶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的人似乎可以在一分钟内变成学者,但这样去了解知识很害人。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西方的原著作品,当然不仅仅是读小说,还可以读一些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然后去思考,这样久而久之,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去表述这个故事,感觉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⑷严歌苓的许多小说例如《人寰》、《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铁梨花》、《金陵十三钗》等,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难得的国际视野。“从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都会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批判意识等普世精神.”在《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几个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学生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一个在战乱年代尊严被肆意践踏、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群体,通过这样的一种对生命的呵护行为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芒,变得尊贵。”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电影《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⑸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严歌苓说,对小说主人公塑造的灵感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爷爷的经历。“陆焉识的前半生不断闪现着我爷爷的影子。爷爷是家族的骄傲,也是个谜一样的人!16岁上大学,年少时出国留学,会多种语言,25岁读完博士,40岁时却令人意外地自***。爷爷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神秘符号”,这样的人太精英,这样的精神在那样的时代似乎是活不下来的.我觉得他可能有狂躁症、忧郁症:创作时觉得生命就像一支有很多捻子在燃烧的蜡烛,燃烧得特别快,因此很多个夜晚睡不着觉,很多时候都在工作,都在思考,思维创造力极高……然而高到浪峰时突然哗一下就跌下来了,产生很沮丧的感觉,开始失望,开始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这种创作时的专注、投入以及思维创造力,我都感到熟悉,在这方面,我和爷爷有相似之处!”
⑹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读书时的硕士、博士论文,还查阅了大量的爷爷那个时代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些著作以后,我对爷爷在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不过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少之又少,写这篇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如何用我的想象力把那些对爷爷的支离破碎的了解和查阅的资料黏合起来,加上血肉、加上体温,使他活起来,丰富起来,这对我来讲,非常开心。”
⑺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年轻一代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她说,“年轻一代的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我们这一代人沉重的历史负担,他们不会去讲我们这代人记忆中的抹不去的饥饿、苦难、‘文革’。我们这代人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难怪外国读者觉得很难理解。年轻一代作家更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会思考的共同命题。现在中国青年作家思考的诸如生存焦虑、自由与个性、环境等问题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种情感表达的接近,使得年轻一代作家的文学容易与世界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⑻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历史故事和民间的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是难得的写作素材。所以我会经常搜集这些故事。《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都是我根据听到的故事加工的,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⑼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文学作为一种古典的艺术形式,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就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故事,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作家不能高高在上,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能保住它的阵地,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大众。”严歌苓说。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严歌苓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并且改编后都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B.严歌苓旅居海外的经历使她能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这让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C.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也常常会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D.严歌苓在国外时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宁静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E.作为一个知名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一点是郭敬明、韩寒等年轻作家所欠缺的。
小题2:严歌苓为什么认为“中国年轻一代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6分)
小题3:从严歌苓的创作来看,她的厚积薄发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6分)
小题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