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奸臣安勇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奸臣
安勇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 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能保持一生清廉做铺垫。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幸灾乐祸”“像枯木头似的”等词语,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D.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E.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小题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6分)
                                                                               
                                                                               
                                                                               
小题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D3分A2分C1分
小题2:表现了岳忠良的性格特点,喜欢戏剧,且喜欢用戏剧里面的人物来与现实中的人物进行比照。(3分)这样写可以引出下文,为岳忠良以后的行为做铺垫。(3分)
小题3:岳忠良觉得秦松在刻意掩藏自己真实的“奸诈”的一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够诚实。(3分),岳忠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监督着秦松(3分)
小题4:
示例:岳忠良没有错,他这样做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因为他觉得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监督,秦松最终会成为一个奸臣,所以他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来成就一个廉洁的女婿。秦松也没有错,他在岳父的鞭策下,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也成就了自己清官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成就的是一个廉洁为官的女婿,B“像枯木头似的”并非表现其“冷酷”。E“外衣里边的刻薄”错,应为“冰冷外衣里面的爱 ”。
小题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其内容作用是突出人物形象;结构作用是制造悬念,并为后文作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看法原因类题目,分析时一是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可见其“表里不一”,二是挖掘深层原因——用独特的方式提醒监督他。
小题4: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奸臣安勇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5分)
陈忠实: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一盘象棋。
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不久他写出了引起很大反响的《日子》等小说。
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馍蒸到一半,最怕揭锅盖”的描述就是如此。
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
D.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推荐,《白鹿原》获得矛盾文学奖。
E.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主动写了张“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小题2: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在内容上有何作用?(6分)
                                                                               
                                                                               
                                                                               
小题3: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乡居得静,五谷养人”,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吗?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 王晓冰
寻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恋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中的“恋父情结”。在东西方文化中,人们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亲,一位是女娲,一位是夏娃。然而,要把文化或文学中的共同母亲认定为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母亲,则是一种从文化走向科学的行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才能认定。
在中国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女娲又称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女娲首先是抟土造人,用黄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又是拯救中国人的女神。由于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一场特大灾难,天崩地陷,猛禽恶兽尽出,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还***死恶兽猛禽,让先民安康幸福。
《风俗通义》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视为婚姻女神。而且,传说中的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当然,还有传说认为,女娲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现在,一些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吉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认为日前在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也就是说,女娲终于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被找到了。
专家的认定有多方面证据,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文化的证据是,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到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这说明,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等人从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而科学的证据是,考古人员把代表“皇帝遗骨”的成人头骨送到北京大学进行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
综合这些证据,一些专家认为,这块头骨就是中国人的先母女娲。然而,这一认定引起了争论,相当多的人认为证据不充分,论证不扎实。C14同位素测年只能测出一种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进行身份认定。而且,专家们也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既然是一代女娲,就不可能确认她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7
小题1:对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女娲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
B.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C.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
D.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中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亲。
B.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为有利的考古证据。
D.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文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明。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是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责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B.对女娲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娲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学多方面证据。
C.传说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
D.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头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但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的头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的圈套
刘博威坐在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往电脑里输入同学们的期末考试成绩。对面坐着的他的好朋友杨子丹也在低着头,奋笔疾书,抄写着同学们的档案材料。班主任老师到主任室忙别的事情,办公室里就他们俩人。杨子丹是班级乃至学校的名人,学习成绩在全年部1000多人中从没出过五名以外。他是班主任身边的红人,也是班主任最得力的助手,经常帮老师干一些诸如批作业、往电脑输入考试成绩、整理档案等老师信不着别人***活。当然他也乐于听任老师的安排,每次都认认真真,好像是他分内的工作。前一段时间热播《还珠格格》,至今同学们还记得后宫有一种宫女叫答应,于是就给他取了个绰号,私下里同学们叫他答应。
刘博威和杨子丹从幼儿园大班时就是同学,用北京土话叫发小,或者用东北土话叫光着屁股长大的,经历了考初中、考高中,现在都高二了,不知分了多少次班,他俩还在一个班里,这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吧。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俩尽管在性格、爱好、情趣等许多地方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但依然和谐相处,形影不离,这一直是班级同学心里的一个谜。比如,杨子丹跟班主任关系密切得令人嫉妒,而刘博威总是跟班主任保持着不即不离、不冷不热的距离。当初班主任有什么事需要杨子丹办,杨子丹总是找刘博威陪着,刘博威就找各种理由推托,几次以后杨子丹索性就不找他了。倒不是刘博威讨厌班主任,其实班主任不令人讨厌,有时甚至还是挺招人喜欢的,他不是那种令人敬而远之的老师,四十多岁了,有时率真得像一个大男孩,在班级里很有人气,现在这样的老师其实是不多的。只是刘博威性格比较内向,又多少有些自以为是,又有点懒惰,又有点固执,又有点孤傲,又有点自卑,又有点清高,总而言之,比老师讲的《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的性格还复杂,但归根到底是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在中下游逛荡,所以见到班主任总是觉得底气不足,腰杆不硬。现在的老师哪个不喜欢学习好又听话的学生呢,这点自知之明刘博威还是有的。
可是这次与以往不同。期末考试结束了,暑假开始了,杨子丹被班主任叫到学校,帮他整理学生档案材料,刘博威不知从哪儿知道的,主动要求来帮忙。对此杨子丹感到很意外,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啊,但既然人家主动请缨,自己正求之不得,有个人帮忙有何不可呢。其实,这次刘博威这么主动帮老师干活,与他的成绩进步有关。刘博威在期末考试中在全年级进步200多名,排150名,这是他入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以这样的成绩,谁还会小瞧他呢。
想到学习进步,刘博威感到很自豪,同时也很感激班主任老师,要不是那次自己无意中听到了班主任老师的那几句话,恐怕成绩不会有这么大的起色。
那是开学后一个月的一天下午,刘博威正在上自习课,他一米八的大个历来坐在最后一排,这次轮到他坐在靠后门的东北角,上课不一会,走廊和教室逐渐肃静下来,这时就听到门外班主任老师正在跟一个同学一边走一边说话,声音不是很大,但听得清清楚楚。班主任老师用他那很有磁性的男中音很领导地说:“你真得下点功夫了,否则,你会失败得很难看。你不要跟刘博威比,刘博威具有很好的学习潜质,只是他还在睡着,他一旦醒过来,发奋努力,你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声音渐行渐远,后面的话就听不清了。听到这句话,刘博威简直热血沸腾,真没想到老师如此看重我。以前班主任也找过刘博威谈过几次话,可是刘博威总是心不在焉,老师那一套刘博威懂得很,无非是令人心跳的鼓励,发掘闪光点,增强信心,其实老师心里想的远不是那回事,这些伎俩对刘博威不大见效,因为刘博威是谁啊,刘博威多有个性啊。可是这一回不同了,这不是老师故意作秀,而是不经意的自然流露。刘博威从老师的话中找到了久违的自信,看来此后真得努力啦,否则怎么对得起老师的厚望呢。人有时是很奇怪的,自身的潜力就像一包炸药,一经点燃,连自己都不知道会有多大威力。于是刘博威爆炸了。考出这么好的成绩。
活干完了,班主任老师抱着一大摞学生档案上交教务处去了,办公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刘博威有一搭没一搭的跟杨子丹说着话。班主任的办公桌有点杂乱,这跟他历来要求学生的做法出入很大。有几页没有装订的打印纸插在一摞参差不齐的书本中,刘博威顺手抽了出来,第一页赫然印着几个大号的黑体字:“润物细无声——谈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下面印着老师的名字和日期。原来是老师介绍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材料。刘博威很随意的翻开看了起来。里面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班的刘博威同学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但他性格内向,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上进心不强,学习不够努力,成绩也不理想,跟他谈了几次,也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我针对他的性格特点,采取了旁敲侧击的方法。”下面是他如何设计,如何假装跟学生说话,如何故意让刘博威听到。
看到这里,刘博威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既有一点上当的感觉,又有一点感激,又有一点内疚,又有一点幸福,又有一点滑稽,搅和在一起就像经常吃的一种小食品——怪味豆。刘博威自视还算聪明,竟然进了老师精心设计的圈套,不过现在在刘博威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圈套啊。
班主任回来了,听到老师的脚步声,刘博威急忙把材料放回原处,看着老师忙碌的身影,刘博威突然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的感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写杨子丹是为了与刘博威形成对比,使刘博威的性格更加突出。
B.同学们给杨子丹起外号是讽刺他,是出于对他的厌恶。
C.文中虽然对班主任老师着墨不多,可是他却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D.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情节上也不乏比较巧妙之处。
E.小说的主题是赞杨刘博威知难而进,积极进取的当代高中生的时代精神。
小题2: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刘博威突然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的感觉”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圈套”这个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题4:你对小说中的班主任有什么看法?对照这位班主任,请对你的现任班主任提出一点建议。(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大都记不起2到3岁以前的事,此后几年发生的事即便记得一些,但也相当模糊。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幼年记忆缺失”。可是,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幼儿掌握了许多复杂的、终生受用的技巧,例如走路、说话和识别人的脸,但幼时记忆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3岁的幼儿并非没有记忆,但那种记忆很微弱,且容易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但是近年来研究有了新突破。
美国科学家帕特里夏·鲍尔认为人大脑中的海马体有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它把人们在经历中产生的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在那个区域中有一个很小的被称为“齿状回”的地方,那里的成熟要待人们长到4-5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
英国科学家马克·豪的观点是,“幼年记忆缺失”现象需要等待人们出生18-24个月以后自我意识出现才会消失。这时,幼儿们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独特性,自我意识帮助我们组织记忆,并使我们更容易唤起记忆,许多记忆开始被“固定”下来。
不过,科学家又发现,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我们的记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说明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新西兰哈琳·海恩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科学家,她认为,这个因素是语言。她邀请一些2-4岁的幼儿玩一种特制的玩具,并记录下了一些在玩这种玩具时能说出词汇和能够理解词汇的幼儿。6个月以后,她再次和这些孩子谈论那次“往事”。结果发现,孩子们都记得那次游戏并再次描述了那次经历。海恩由此得出结论,“孩子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与发生那件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程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期的记忆有赖于我们最早期的语言去固定它。海恩和她的同事们还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记录了一些孩子在2-4岁时与他们母亲之间的语言交流。在那些交流中,有的母亲使用了“详尽”的描述和“重复”的述说,而另一些母亲则只是简单的叙述。10年以后,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这个实验说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
现在,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们逝去的早年记忆是否能够被唤回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不少东西,但这些记忆很脆弱,并且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不可能被贮存,因而也不能被唤回;但另一些人对唤回早年记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人的早年记忆并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我们无法接近它。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早年记忆就是一些经历中的感觉“快照”,当人们成年后,有了语言,有了自我意识和其他概念性的知识,人们便能唤醒它或者接近它。但这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这些路径也许是语言,也许是图像,也许是气味和音乐,总之,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某些东西唤醒我们封尘的记忆。假若这些科学家是对的,那么我们终将找到一种方式把我们逝去的早年记忆重新找回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幼年记忆缺失的原因与幼儿学习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全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
B.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幼年记忆缺失”是因为人在18-24个月大以前没有自我意识,所以许多记忆无法被“固定”下来。
C.由于海马体,这个为人类巩固和强化记忆的大脑生理结构,要在4-5岁后才成熟,所以之前的记忆无法变成长期记忆储存下来。
D.新西兰科学家哈琳·海恩认为,即使有了自我意识,还是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程度影响着孩子最早期的记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实验表明:孩子们如果能在游戏时更好地理解说出一些词汇,那么一段时间后也就能够更好地复述这件事,这段记忆就没有缺失。
B.虽然人类幼年记忆缺失了,但是并不能说明幼儿没有记忆,只是幼儿的记忆是短期的,而且也很脆弱,容易消失。
C.科学家的实验说明:只要在孩子早期时母亲越详尽地与孩子交流,就越能使孩子记住更早些时候发生的事。
D.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齿状回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并经海马体巩固和强化转换成长期记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对“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发展程度不够。
B.我们可以肯定幼儿的记忆虽然很脆弱,但他们是有短期记忆的,其中自我意识和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C.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记忆不能被储存,所以一旦被忘记就不可能被唤回,所以幼年缺失的记忆也不可能找回来。
D.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人长大,有了自我意识,语言能力提高,就能接近甚至唤醒幼年缺失的记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一袋美元
[俄罗斯]阿列克谢·利特维诺夫
星期五的早晨,莫斯科精神病院。
“大夫,我可以进来吗?”一个微微谢顶,略有些驼背的中年人走进心理科门诊部。
“当然,请进,你觉得哪不舒服吗?”个子瘦高、戴着咖啡色眼镜的大夫不冷不热地问,但并未放下手中的报纸和笔,他正在玩填字游戏。
“不知道。我看人们都来找精神病大夫,所以我也来了。”
“嗯,太好了。那你最好立刻承认自己是精神病。现在有许多人都因为钱的缘故而得了这种病。”他边填字边说。
“哦,上帝,这太可怕了。我正是为钱的事找您来的,大夫。”
“哼,我猜对了吧。你说说看,是怎么回事?”大夫听到“钱”字,立刻放下了笔。
“大夫,我希望你能帮帮我。我前两天拾到了很大一笔钱……”
“钱?一大笔?拾的?有多少?”大夫的脸凑近中年人,镜片后的目光一下子灼灼闪亮。
“一口袋。”
“啊?一口袋!你别激动,慢慢说。”
“我没激动,大夫。请你轻点抓我的手好吗?”
大夫松开了手,扶了扶眼镜。
“一大口袋美元,都是一百元一张的。星期二早晨,我起来锻炼身体,刚一出小区门,就看到地上有一个袋子,拾起来,觉得很沉,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美元。”
“哦,美元!”
“大夫,您把我扣子揪下来了。嗯,是美元,没错,嗯,我就想——”
“打住!我是心理学大夫,来猜一下。这么多钱,你打算自己留下来,对不?”
“您没猜对。我想,人家会找来的,就在家等了两天,结果没人来。”
“等了两天?你大脑没受过碰撞吧?”
“没有。”
“比如,偶然……”
“您是问,我撞没撞到什么东西上?没有,没撞过,也没让人敲打过。”
“哦,什么也没有,我随便问问。也就是说,你等了两天也没人来要钱。”
“是的。大夫……”
“打住!这次你决定把钱留下来了?”
“不是,大夫。我去警察局问了一下,可他们说已经好久没人来这交钱、找钱了。接着,我就去银行,让他们检验一下,看这些钱是不是假的。”
“太好了。你很聪明,好样的。那么多钱没人要,说不定就是假的。对了,你再想一想,你以前没从高处摔下来过吗?比如马上、房上……”
“从来没有。”
“那太好了。请问你们家族有癫痫病史吗?”
“没有。”
“你肯定吗?比如你的爷爷奶奶……”
“没有。”
“嗯。这就奇怪了。那请你对我说实话,当你用湿手抓电线时有什么感觉?”
“我从来没有用手碰过电线。”
“太遗憾了!那……到了银行后怎么样了?”
“他们说,美元是真的。其中两个工作人员还追出来,问我有多少,愿不愿意和他们兑换——比官方牌价贵50卢布。我说,钱不是我的,不换。他们骂了我句‘神经病’,失望地回去了。我从银行出来,心想算了,现在——”
“打住!让我再猜一次。你终于决定自己留下这笔钱了。”
“自己留下?可这钱不是我的。”
“哎,疯子,现在这些钱在哪?”
“我想来想去,决定给你带来……”
“谢谢!你这人可真不错,还惦记着我……”
“可刚才我走在路上又一想,钱这东西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和不幸呀。我给你不是害了你吗?我想不如干脆扔了算了。”
“什么?扔了?你真是个十足的傻瓜、笨蛋、白痴、神经病!快说,扔到哪了?你扔到哪了?”
“我站在‘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上,想把这些钱扔到河里去……哎,大夫,你这是去哪儿?哎?这么快就跑了,你还没听我说完呢,怎么就跑了呢?”他站起身,要追出去,想想又坐下了,口中还在自言自语,“我还没说完呢……我站在大桥上刚要扔,突然过来一个警察,拿着警棍朝我头上打来,我一害怕,就醒了……唉,我最近常做这种梦,不知是怎么了……大夫也没说我是什么病,就跑了,白费了半天劲排队挂号。算了,我再看看别的大夫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特别写到“‘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这是作者有意识地在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中的“病人”和“医生”,都因为钱病得很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需要救治的人。
C.小说中的“病人”是一个正常的人,他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的经历,而医生却有拜金的“病”,这样医生和病人比较,文章有讽刺意味。
D.小说以“一袋美元”为题目,“一袋美元”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以此了展开故事情节。
E.小说中人物只有“病人”和“医生”,作者主要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突出。
小题2:从情节发展的先后进程中,概括“医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安排“自言自语”这一情节作为结尾,结合全文,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