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宋代家训的特点马泓波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影响很大。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家训的特点
马泓波
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影响很大。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载,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家范》等。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选官以科举为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庭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家庭成员修身、齐家,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家》更为具体。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宋代家训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宋人把俭朴当做自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力,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袁采《袁氏世范》)。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弟、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除了道德教育外,宋代家训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鉴意义。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当好言相劝不通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如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告官、驱逐、移乡等。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庭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得到朝廷的许可与支持。家训、法律中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宋代家训繁荣的现象及其原因。(6分)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宋代家训内容方面的特点。(6分)
答案

小题1:首先指出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影响很大;然后,论述宋代家训繁荣的原因;接着,论述宋代家训的主要内容;最后,论述家训和法律的关系。(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6分。照抄文中句子,最多得3分。)
小题2:繁荣的现象:①数量大;②类型多;③体裁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每点1分)
繁荣的原因:①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选官以科举为主;(1分)②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1分)③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希望通过家训,令其家庭成员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1分)
小题3:①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②注重道德教育;③重视科举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④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方法很简单:按照文章叙写的顺序,用简练语句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找准答题区域,第一问,从文中第一段可以概括得知,宋代家训繁荣的现象归纳,要注意“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这句话,不可将“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单独列为一点,因其从属于家训的体裁;关于宋代家训繁荣的原因,难度不大,但要注意答全要点,主要从文章第二段概括得知。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三段段首一句话点明“内容”,可引导对第三段的进一步阅读,抓住关键语句,不难概括;要注意对尾段的归纳概括,因为主要答案内容,其中包含了不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宋代家训的特点马泓波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影响很大。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与“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童年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表现了“神”的力量,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更近乎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
B.“神”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但又不屈服于自然,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
C.西方凭借着主宰人类命运的“神”,中国凭借着被人主宰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的“神”,他们都取得了与自然对抗的和谐。
D.《愚公移山》的愚公、“精卫填海”的精卫和《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神”取胜。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人类力量渺小,但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从不会被遏止,因而“神”的概念就不会被遗忘。
B.中国神话故事里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成功取决人的意愿,归根结底是人主宰的结果。
C.中国产生一大批空想家是因为中国人崇拜神力,看重外物和精神的作用,却不相信自己。
D.中国人看重神力,西方人探求神力,但都是通过自我努力驾驭自然。
小题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哪些?(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灵长目轶事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维克托
人事科科长把彼诺奇金叫到了办公室,通知他公司裁员,他被解聘了。他不得已来到了劳动力市场,可转了半天也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彼诺奇金只好在大街上四处游荡。不知不觉他走进了一家动物园,发现这里的动物都过得不错。你瞧,住的地儿是免费的,而且设备齐全,吃的呢,合乎标准,除此之外,每天还能和游客愉快地交流。“唉,我怎么不是动物呢?”彼诺奇金甚感遗憾。突然间他看见一块写有“灵长目”字样的指示牌。“也许,我就是一个双重身份的灵长目,”他琢磨着,“总体上说,我是一个有理想的现代人,从某方面说,我又是一名实用数学方面的专家……假如我要是呆在动物园里,是不是一件挺不错的事?”
“就这么定了。”彼诺奇金暗下决心,便去找园长。
           ”他开门见山地问,“             。”
园长先是略显有点吃惊,可转念一想,动物园里若有一个奇特的展览品,肯定会提高参观率。
就这样,彼诺奇金住进了一个二十平方米的笼子里,和其他灵长目一样,饲养员把饲料放到他跟前,香蕉,还有其他水果彼诺奇金全部纳于囊中,而那些茎、嫩枝什么的都被他厌烦地扔到一边。彼诺奇金有点难为情地换了套别的装束,可有什么办法呢……从早9点到晚8点彼诺奇金穿着亚当式服装在游客面前大胆地表演,只有午休时候他才能钻进洞里,躲到墙后面,穿上衣服,扎上领带,躺在干草堆上休息一会儿。
游客们看见笼子前面立着一块“新品种灵长目”牌子,而笼子里蹲着一个三十来岁、光着身子的男子,人们不敢相信,但当他们仔细读完牌子上的文字之后才放下心来。原来上面写着:此类灵长目主要生存在欧亚大陆的城市热带丛林里,其生活方式无规律;擅食块根植物、草和熟透的果实;极易饲养和驯服;擅长声音模仿;繁殖条件不限。此雄性灵长目于今年5月18日引进本动物园
“哎呀,简直太像我的老儿子了!”一个老太太说着从袋子里掏出一个挤软了的西红柿扔给了彼诺奇金,“吃吧,孩子!”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彼诺奇金在笼子里跑了整整一天,一会儿抓着栏杆爬上爬下,一会儿从木制跳板跳到角落一边……不知是谁扔给他一个小镜子和一副破眼镜,在人们兴高采烈的笑声中彼诺奇金出色地扮演了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中的各种角色。
一天,下班了,园长来看他,满怀感情地握了握灵长目的手,提议给他发奖金。彼诺奇金对此振振有词,他反对这样做,说,钱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用,最好在他的那份口粮里再加上两杯白兰地。
园长同意了,但彼诺奇金必须答应每天要练习新的表演节目。“要记住那上面写的!”园长指着树后面的一个大宣传牌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彼诺奇金真的就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几天之后他练就了一身新本领,他在大腿上缠上绷带,然后击打一些小碎石取火,转眼间笼子里就冒出一个令人温馨的小火堆。观众欣喜若狂,纷纷把一块块肉扔给他,彼诺奇金就在火堆上烤出香喷喷的肉串来。每每观众喊他彼佳时,彼诺奇金都很乐意地回应,和观众握手,滑稽地做各种模仿动作。唯一遗憾的是,他暂时还不能说话,他和园长交谈也只能说那么几句,园长害怕别人会听到。
一天,彼诺奇金向园长提出繁殖的问题。园长想给他配一个小猩猩,但彼诺奇金说,他不想生出杂种来,要求单独配一个纯种的灵长目。
“我上哪儿给你弄啊?”园长哼了一声,“哪里有像你这样的呀!”
“您错了,”灵长目反驳说,“很快就会有的,而且还不少呢。”
他说对了。6月份城里失业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这其中不乏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彼诺奇金比比划划向一位可爱的女大学生表达了爱意,姑娘呢,把胳膊直接伸进笼子里搂住了他。园长被他们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在约定的时间园长为新人送上了祝福和礼物。
小家庭组建了起来,日子过得也不错,只是女主人坚决不同意在观众面前表演节目。彼诺奇金使出浑身解数哄她、讨好她,母灵长目仍旧不屈不挠。不久,小灵长目来到了人间,全城都轰动了。灵长目一家收到了许多价格不菲的礼物,他们的笼子很像家具齐全的公寓。园长怒火中烧,不允许将动物园变成住宅区。最后,双方妥协达成共识,把笼子的后半部分围起来供他们一家住,前面部分装饰成洞穴的样子。
一天,一位神学教师来到了动物园,劝说他们一家加入东正教。甚至还来了一些持不同政见者,他们建议在彼诺奇金一家的胸前挂上选举宣传牌,但他们夫妇却不想自己的住处变成了临时搭起的戏台,他们也拒绝了为商人做广告。
“我们忠于动物园,”彼诺奇金说,“我们要求宣布动物园为自由经济区,或者最好是独立的国家!”
可是,彼诺奇金一家的一切梦想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化为了泡影。动物园的饲料被残酷无情地削减了,有的动物被卖到了国外,有的***了吃肉,还有的干脆直接放回了大自然。彼诺奇金一家勇敢地接受了考验。他们得到允许利用笼子至栅栏那块地儿种蔬菜,另外,母灵长目还为观众编织漂亮的毛衣。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所好转。
已经穿上了便服、使用电炉子做饭的彼诺奇金一家决定回归社会。他们用积蓄买下了一套不大的房子和一块地儿,把家具和笼子里的东西统统都搬了进去。
小题1:小说采用了哪一种叙述视角?选择这样的视角有何好处?(3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情节,补写文中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3分)
           ”他开门见山地问,“             。”
小题3:(1)“也许,我就是一个双重身份的灵长目”一句中的“双重身份”,指什么?(2分)
(2)“我们忠于动物园,”彼诺奇金说,“我们要求宣布动物园为自由经济区,或者最好是独立的国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新品种灵长目”牌子上的文字?(4分)
小题5:该小说的主题可以作多元解读,请简要写出你的一种理解,要求有理有据。(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经济学家们常常以“荷兰病”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荷兰是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在我国,煤炭资源省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煤炭产量,除了增加煤炭的输出,还将与煤炭相关的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大型坑口发电厂等作为鼓励发展的产业,享受含税用户优惠电价和各种税费减免,结果就是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而市场本身也会强化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因此,煤炭资源省份可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其综合抗风险能力。当煤炭资源枯竭时,其经济将陷入困境,这就是通常比喻的“荷兰病”和“资源诅咒”。
煤炭资源输出并不一定就有“荷兰病”,问题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此外,“荷兰病”多发生于小国,这也证实了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是一个大国,“荷兰病”即使有,也只能是局部问题,煤炭资源省份患病了,还会有中央政府帮助。当然,这不等于煤炭资源省份不用为此担心。
事实上,如果煤炭资源省份现在不未雨绸缪,他们的麻烦会远远超过“荷兰病”可能带来的问题。由于近年煤价上涨和煤炭需求快速增长,这些省份煤炭扩展的财力充足,加上东部发达地区对高耗能产业在环保、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资金纷纷向这些煤炭资源省份转移,增量资金绝大部分投向与煤炭相关、高能耗、也是高污染的行业。这使当地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我们比较熟悉地把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理解为不可持续发展,是不计成本的发展。因为,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10%的GDP增长是要大打折扣的,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当然,矿业可以给当地的就业和基础设施带来好处,但是矿业活动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如造成水土流失,使农业人口失去生计,而这些人往往都是穷人。另外,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
有两点必须强调,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运行会强化本已单一的产业结构,资源型省份的经济转型不可能由市场自发推动。其二,煤炭资源省份不能在煤炭资源枯竭的时候才开始寻找发展接续产业,而应该在煤炭兴盛时期就着手产业的多元化,思考在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小题1:对“荷兰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
B.是指我国煤炭资源省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综合抗风险能力,使经济陷入困境。
C.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D.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拖累经济发展的现象。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煤炭资源省份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由于煤炭生产、输出和发展高耗能产业都受到了政府在电价和各种税费方面的优惠。
B.东部发达地区在环保、资源等方面限制高耗能产业,纷纷将大部分资金投向煤炭资源省份的与煤炭相关、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C.煤炭资源省份即使患“荷兰病”,也不是资源输出的必然结果,而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况且就全国来说,只是局部问题。
D.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会使GDP增长的10%大打折扣,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煤炭资源省份应该未雨绸缪,保护住自己的资源,将更多的煤炭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以更好地保证可持续发展。
B.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当资源枯竭时,留下来的很可能是一个没有资源、又没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地方。
C.煤炭资源省份应该在煤炭资源还未枯竭之前,由政府强制进行经济转型,这时有足够的资金,便于进行经济转型投资。
D.不可持续发展既耗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而取得的经济效益不过是剥夺了子孙该有的东西,或是把债务留给了他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声音的联想
罗 兰
①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巅。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过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的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无识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②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在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睛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简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像。在那样的生活里;人属于自然。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胀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
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争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安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争逐之后的安闲,放下贪欲之后的怡然。
④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那宁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淙淙,似在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是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愁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⑤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浑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人海沧桑的那声音,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不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你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⑥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的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和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作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作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
小题1:文章以麻雀“轻俏的哨音” 开篇,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3分)
                                                                                 
(2)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3分)
                                                                                   
小题3:文章④、⑤两段所写的自然界的“清泉”和“海潮”之声带给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第⑥段写自己对音乐的“顿悟”有什么作用?你是否赞同这种“顿悟”,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伐,两败俱伤,既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①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善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②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里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        (深奥/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③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辑的残骸;④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        (诀别/告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南美洲人坐拥群山,多少憬异域的智者于峰峦外探寻出路,于是成就了烛照人类的《百年孤独》。
诚恳        (淡然/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        (驱逐/放逐)。
(取材于余秋雨的《废墟》)
小题1: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zhuó)伤B.(nuò)大C.(chuàng)然D.(chōng)憬
小题2:文段画线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3: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奥诀别淡然驱逐
B.深沉告别坦然 放逐
C.深沉 诀别坦然驱逐
D.深奥告别淡然放逐
小题4:文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依次被替换,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心惊胆战B.平心静气C.百般无奈D.前倨后恭
小题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
B.杜甫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和政治动乱,比如《卖炭翁》。
C.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作者是马尔克斯。
小题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比起悲剧,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B.作者在第二段引用诗句表达的意思,与原诗作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C.作者认为废墟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能够以史为鉴,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中国人不能直面废墟、想努力遮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