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船上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宏过船畅谈达旦,袁宏从此声名大著。
  从诗歌标题“夜泊牛渚怀古”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诗人用典以抒怀。尾联以景语作结,想象明朝挂帆远去时秋风萧瑟、枫叶纷纷飘零的景象,烘托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惆怅之情。
答案
怀古;怀才不遇(知音难觅、无人赏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夜步
明·高攀龙
幽人夜未眠,月出每孤往。
繁林乱萤照,村屋人语响。
宿鸟时一鸣,草径露微上。
欣然意有会,谁舆共心赏。
1.诗人描写了“夜步”时所见所闻的怎样景象,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问题。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下面问题。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精 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
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
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
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
(2)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