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落 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小题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6分)
答案

小题1:本联用“迁客”“***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人”的意味。
小题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解析

小题1:比喻的本体、喻体分析2分,寓意分析3分。
小题2:分析出诗句的字面义得3分,分析出讽刺义得3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落 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麜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乡下。②杪(miǎo)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此诗写景紧扣“秋”字,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秋色?(2分)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10分 )
雨夜
张 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1)这首诗使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诗的结尾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结合第三、四句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结合诗歌意思,分析一二句中“闲”和“空”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春天夜晚的景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览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岁暮所作,其时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而白居易也因病免除苏州刺史,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首次邂逅,既喜且悲,宴席上白居易先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答。
酬:这搭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他处所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掉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先后共二十三年。
①诗歌颔联平仄不错的一项是 (3分 )
A.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D.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诗歌中哪一联是工对?说出依据。(4 分,起头问 2 分,第二问 2分 )
③诗歌的颈联接纳了比喻手法,请说出它的比喻义 (3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曲和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选自王实甫《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选自范仲淹《苏幕遮》)
(1)《端正好》的意象组合典雅,请列出曲中所采用的意象。                (2分)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怎样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             (2分)
(3)“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染”与“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历来为人称道,请在“染”与“寒”中选择其一,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