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6分)西江月·秋兴程馞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6分)
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小题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2分)
小题2:这首词下阙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2分)
小题1: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答出两点即可)(4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荷锄治圃、捉杖寻泉等动作,笑指菊花等神态,可见山翁为隐逸之人。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先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叠词,然后再答出其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6分)西江月·秋兴程馞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白朴一生悠游不仕。
小题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本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湿,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此诗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者游粤北归途中。“湘东驿”属湖南醴陵,由此东行至芦溪,即属江西萍乡。在这段路程中,作者是沿着陆路走的,故称“遵陆”。
小题1: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有何特点?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小题2:本诗是一首田园诗,但又比传统的田园诗意蕴更丰富,试作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7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注]①此诗是李白25岁初次出蜀远渡荆门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②严士元是吴(今苏州人)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
小题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4分)
李诗“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琅 琊 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小题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小题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小题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