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途中见杏花 吴 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 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艺术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小题1: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

小题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行人看到这样的美景,大多会感到惊喜,但本诗中的行人却正独自发愁。所以从内容上看,美景却反衬了忧愁之浓。答题时先写出用了何种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要点出思想感情,关键词是忧愁。
小题1:答题时要充分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诗句入手具体分析。如春浅香寒蝶未游,杏花虽开得好,却无人欣赏,这是一愁。二者,通过更忆帝乡千万树可知,作者身处异乡,怀乡之苦可算第二愁。再者花虽好总有开落时,春来春会去,时光匆匆不为人停留。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即好花不常开,好景不能常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途中见杏花 吴 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小题1:请分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6)
小题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题1: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却疑春色在邻家”妙在一个“疑”字,请简要赏析妙在何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小题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小题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小题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