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山中闻杜鹃[宋] 洪 炎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言归汝亦无...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山中闻杜鹃
[宋] 洪 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
小题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托物言志。(2分)作者通过在诗中塑造的悲啼不已、无家可归的杜鹃形象,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3分)(答“衬托”,“运用典故——杜鹃啼血”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2:诗中表达了作者①对自己四处流徙、无所依归的无尽感慨;②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每点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表现手法,首先要正确把握一些关于表现手法的术语,比如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象征、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古讽今等等。本诗写作者听见杜鹃叫声时的情感,而且前两联都在写杜鹃,因此可想到“托物言志”。答题时,应先点出此语,再具体陈述托了什么物,言了什么志。当然,如果联想到“杜鹃啼血”的典故,或者想到“衬托”,也可适当得分。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联系全诗分析作者情感,就应联系作者身世和当时处境来分析。题中的注释提示了作者写作时的环境:金兵侵宋、作者逃难。据此分析作情感就不会困难了。“言归汝亦无归处”讲作者无家可归;“啼鸟区区自流血”和“何用多言伤我情”表达作者对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伤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山中闻杜鹃[宋] 洪 炎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言归汝亦无】;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元)卢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①,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②。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注:①那答:那块,那边。②欠欠答答:疯疯癫癫,痴痴呆呆。
小题1:这首曲子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闲居”生活的?(4分)
小题2: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曲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午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小题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4分)
小题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7分)
观梅有感                                       早梅
(元)刘因①                              (唐)朱庆馀
东风吹落战尘沙,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梦想西湖处士②家。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只恐江南春意减,                     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
此心元不为梅花。                     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
【注】①刘因:理学家,南宋遗民。②西湖处士:隐士林逋。
小题1:这两首诗都以“梅花”为描写对象,刘诗抒发了                           ,朱诗表现了梅花的                             (2分)
小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春残
(唐)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小题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翁宏诗仅存三首,此首因为有颔联之绝妙佳句,而流传于世。试从手法角度赏析它的妙处。(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两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小题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小题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