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习题。(8分)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习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小题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小题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5分)
答案

小题1:(1)“跳”这个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雨势之大之急,另一方面把雨水打在荷叶上又反弹起来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3分)
小题2:(2)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满湖烟水,阵阵幽香,不觉沉醉其中。忽然急雨打篷,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与抱怨;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绿荷跳珠的美妙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的炼字技巧。解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诗歌中“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一个“跳”字使荷叶上晶莹的雨点显得活泼而不受羁绊。
小题2:
试题分析: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 “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习题。(8分)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小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联系全诗,说说开头两句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小题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析。(3分)
小题2:诗歌的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小题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采桑女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小题1:“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赏析。(3分)
                                                                                          
小题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