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小题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理?(4分)
答:                                                                       
小题2: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试赏析其中“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4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连云松竹”,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精神上的满足;②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富足。(4分)
小题2: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惟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枣儿童欣赏、爱护之情。(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小题2: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补写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共6分)
甲: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①               ,②            。 ③               
              ; ⑤              , ⑥           
乙:
①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⑤山不厌高,        。(《短歌行》)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晚次西陵馆
高 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
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
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
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小题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3分)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 送春
[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小题1:本词通过三个层次,委婉细腻地抒写对“春”的情感。请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这三个层次,然后再用一个词语概括本词的情感。(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小题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小题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6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4)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