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北省会考题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秦国东西越多,(秦国) 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C .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一定是大王您。】
D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是我***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答案
C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主要考察你对理解、分析文言句段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梁湘东王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后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涨: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
  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后累官至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
  【注释】①梁湘东王绎:即后来在江陵称帝的梁元帝萧绎。②具船将妻子来奔:颜之推欲借道北齐返梁,故从弘农偷渡奔齐。砥柱:砥柱山,一称天门山,为黄河中的石岛。③显祖:即齐显祖高洋。
1.文中的《庄》、《老》是道家著作,《礼》、《传》是____________家著作。
2.写出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之推早家业 ____________
(2)甚为西府所 ____________
(3)颇被顾眄   ____________  
(4)至天池 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绎周军所破/乡身死而不受
B.显祖见悦之/归求救国之策
C.虚谈非所好/尔无忘乃父之志     
D.显祖乃曰:“停。”/可使有勇,知方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值河水暴涨,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玉昔帖木儿,世祖时尝宠以不名,赐号月吕鲁那演,犹华言能官也。弱冠袭爵,统按台部众,器量宏达,莫测其际。世祖闻其贤,驿召赴阙,见其风骨庞厚,解御服银貂赐之。时重太官内膳之选,特命领其事。侍宴内 殿,玉昔帖木儿起行酒,诏诸王妃皆为答礼。
  至元十二年,拜御史大夫。时江南既定,益封功臣后,遂赐全州清湘县户为分地。其在中台,务振宏纲,弗亲细故。兴利之臣欲援金旧制,并宪司入漕府;当政者又请以郡府之吏,互照宪司检底。玉昔帖木儿曰:“风宪所以戢奸,若是,有伤监临之职。”其议乃沮。遇事廷辩,吐辞鲠直,世祖每为之霁威。 
  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东鄙,世祖躬行天讨,命总戎者先之。世祖至半道,玉昔帖木儿已退敌,僵尸覆野,数旬之间,三战三捷,获乃颜以献。诏选乘舆橐驼百蹄劳之。谢曰:“天威所临,犹风偃草,臣何力之有?”世祖还,留玉昔帖木儿剿其余党,乃执其酋金家奴以献,戮其同恶数人于军前。
  明年,乃颜之遗孽哈丹秃鲁干复叛,再命出师,两与之遇,皆败之,追及两河,其众 大衄,遂遁。时已盛冬,声言俟春方进,乃倍道兼行过黑龙江,捣其巢穴,***戮殆尽。哈丹秃鲁干莫知所终,夷其城,抚其民而还。诏赐内府七宝冠带以旌之。二十九年,知枢密院。特赐步辇入内。位望之崇,廷臣无出其右。
  三十年,成宗以皇孙抚军北边,玉昔帖木儿辅行,请授皇孙以储闱旧玺,诏从之。三十一年,世祖崩,皇孙南还。宗室诸王会于上都。定策之际,玉昔帖木儿起谓晋王甘麻剌曰:“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神器不可久虚, 宗祧不可乏主。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甘麻剌遽曰:“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于是宗亲大臣合辞劝进,玉昔帖木儿复坐,曰:“大事已定,吾死且无憾。”皇孙遂即位。进秩太师,赐以尚方玉带宝服,还镇北边。
  元贞元年冬,议边事入朝,两宫锡宴,如家人礼。十一月,以疾薨。大德五年,追封广平王,谥曰贞宪。(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①中台:官署名称,和下文的“宪司”“风宪”同义,都指御史台。②成宗:指铁穆尔,忽必烈的孙子,后继位,为成宗。下文甘麻剌也是忽必烈的孙子。③储闱:本指太子所居之宫,此代指太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务振宏纲,弗亲细/故:掌故
B.其议乃/沮:停止,终止
C.宗王乃颜叛东/鄙:边境
D.二十九年,枢密院/知:掌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世祖器重玉昔帖木儿的一组是( )
①弱冠袭爵,统按台部众  
②诏诸王妃皆为答礼 
③世祖每为之霁威  
④诏选乘舆橐驼百蹄劳之  
⑤特赐步辇入内  
⑥赐以尚方玉带宝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吕鲁那演”是“才能突出的官员”的意思,世祖把它赏赐给玉昔帖木儿,足以看出世祖对玉昔帖木儿的宠爱。玉昔帖木儿也不负世祖厚望,屡立战功。
B.玉昔帖木儿为政勤勉,事无巨细,力求躬亲。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对有些官员提出的把御史台合并到掌管漕运的衙门中去等不合理的要求,他能够据理力争。
C.玉昔帖木儿足智多谋。在讨伐叛乱的哈丹秃鲁干时,故意放出风声说,等明年春天再进兵,实际上却兼程而行,渡过黑龙江,直捣叛军巢穴,平定了叛乱。
D.在铁穆尔继位这件事上,玉昔帖木儿功不可没。他先是请求世祖把太子的印玺授给铁穆尔,之后又在世祖驾崩之后劝说晋王干麻剌拥戴铁穆耳登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闻其贤,驿召赴阙,见其风骨庞厚,解御服银貂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威所临,犹风偃草,臣何力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不习乎?”
(1)为带粗的字注音
①省                                    
②传                                  
(2)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B.忠:                                 
C.交:                             
D.信:                            
(3)翻译这则短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其他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句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且跟费接近,现在(如果)不攻取,后世一定       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上下和好共处,就无所谓人口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无倾覆的危险。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丝衣吃上肉食,老百姓不饥饿挨冻,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人,从来还没有。
D.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他主动来了,就要让他安定下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