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诫子书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主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劳,勿恃贵——惮:畏惧
B.反足堂上以忧——贻:赠给
C.为贱卒,苦身力——戮:竭尽
D.当必亲之——炙:熏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即跳掷嬉笑,无不为——汝平日挟以傲人者
B.果除体操外——然犹兢兢
C.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勿自以为贵介子弟,漫不经心
D.今去国万里矣——此非余所望于尔也
3.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 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学校肇开
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 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5.用“/”给文中加粗的文字断句。
  寒 暖 更 宜 自 己 留 意 尤 戒 有 狭 邪 赌  博 等 行 为 即 幸 不 被 人 知 悉 亦 耗 费 精 神 抛 荒 学 业 万 一 被 人 发 觉 甚 或 为 日 本 官 吏 拘 捕 则 余 之 面  目 将 何 所 在 汝 固 不 足 惜 而 余 则 何 如 更 宜 力 除 至 嘱!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A
4.D
5.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断为“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亦可)
6.①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而不致于妄自尊大(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诫子书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竞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日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矣乎——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谕: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与为偶,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泛滥茫洋无所底止——三人行,必有我师
C.必求达吾之欲至后已——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D,尝遣济也受业予——不拘于时,学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不立正鹄而射者
B.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
C.此立志之最先者
D.正鹄者,射者之所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也“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日:“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左思传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扬雄《羽猎》搞藻于后;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馀思为其引诂。”自是之后,盛重于时。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注]①伧父:粗野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遇得一句,即便之——疏:记录
B.思自以其作不班张——谢:逊色
C.非夫研核者不能其旨——练:通晓
D.机绝叹伏,以为不能也——加:增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能擢授殿中侍御史——久之,能足音辨人
B.谧称善,其赋序——秦王赵王击缶
C.使读之者尽有余——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
D.遂辍笔——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左思的描述极为简洁,他撰写《三都赋》时的举止心理虽只是寥寥几笔,却生动地表现了他创作时的勤勉和对作品的自信。
B.本文叙述简练,多用引述,写皇甫谧、张载、刘逵为《三都赋》作注写序和司空张华的大加赞赏,有力地突出了左思在文学上的成就。
C.本文传神地写出了陆机对左思欲作《三都赋》时的挖苦嘲讽,但看了《三都赋》后,他却叹服之极,从此不再写作,可见左思的《三都赋>堪为精品。
D.本文写左思创作的《三都赋》,既写左思写作之艰辛,又写其赋之精妙,既有正面的赞颂,又有反面的衬托,使文章重点突出,起伏有致。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秘 书 监 贾 谧 请 讲 《汉书》 谧 诛 退 居 宜 春 里 专 意 典 籍 及 张 方 纵 暴 都 邑 举 家 适 冀 州 数 岁 以 疾 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馀思为其引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颜回能“闻一知十”,说明他具有怎样的学习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这两则文字中孔子的某一教育特色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张保皋、郑年传
杜牧
  新罗①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
  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注]①新罗:公元前57年至935年,朝鲜半岛i国之一。②郭汾阳:郭子仪,因平叛有功官封汾阳郡王。③李临淮:李光弼,冈平叛有功官封临淮郡王。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皋不及年——差:稍微
B.持手上堂坐——偶:相对
C.讫平盗,实二公之力——剧:大
D.汾阳、临淮,平生立——抗:对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俱善斗战,骑挥枪——侣鱼虾友麋鹿
B.年欲东归,乞食张保皋——故燕王欲结
C.至谒保皋,保皋饮极欢——作《师说》以贻
D.此保皋汾阳之贤等耳——虽日月争光可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保皋和郑年从新罗来到徐州从军,两人都骁勇善战,张保皋年轻十岁,郑年水性好,后来张保皋回国受重用,郑年却潦倒他乡。
B.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曾是牙门都将,但平素不和,为东讨叛贼,两人捐弃前嫌,以忠义共勉,为唐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
C.作者将两个外族人物与古圣贤周公召公相提并论,见识过人;他还认为与郭子仪和李光弼相比,张保皋和郑年的故事更感人。
D.文末举周公和召公的例子,意在说明即使是像召公这样的圣贤,尚不能完全知周公之心,更何况在他们手下的一般臣子呢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