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学孙、吴法,善射骑。宣和末,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存中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西自治区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学孙、吴法,善射骑。宣和末,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存中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诸道兵勤王,存中与张俊、田师中从信德府守臣梁扬祖以万兵入援,后隶张俊部曲。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召见,赐袍带。时元帅府草创,存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帝知其忠谨,亲信之。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数百人。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饮以酒,曰:“酌此血汉。”存中请复往,帝止之。存中曰:“此贼胆碎,即成擒矣。”遂大破之,复任城,迁阁门祗候。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诸将议,多欲分道进,存中曰:“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俊然之。整军至豫章,存中率兵数千,首破贼于玉隆观,追至筠州。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存中谓俊曰:“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俊从之。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诸将夜见存中曰:“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存中曰:“***降吾不忍。”诸将转告俊,竟夜坑之。乘胜追至九江,成遂遁去。迁宣州观察使。
  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宿卫出入四十年,最寡过。孝宗以为旧臣,尤礼异之,常呼郡王而不名。父、祖及母皆死难,存中既显,请于朝,谥忠介,谥忠毅,赐庙曰显忠,曰报忠。许祭五世,前所无也。(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张俊部曲——隶:隶属
B.介胄尽赤,其被重创——意:料想
C.必不相为——用:任用
D.夹河而——营:扎营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存中“勇敢”的一组是(     )
① 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 ② 存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
③ 存中以数骑入,击***数百人 ④ 存中请复往
⑤ 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 ⑥ 存中既显,请于朝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年,山东、河北群盗四起,杨存中招募军队攻打贼寇,积累功劳官至忠翊郎。
B.皇上非常欣赏信任杨存中,向张俊询问情况,并召见杨存中,赐给他袍带。
C.讨伐李成时,诸将多主张分路进军,杨存中却认为不能分兵,张俊同意他的意见。后来,众将主张尽歼敌俘,杨存中不同意,但张俊最终让人把俘虏都活埋了。
D.孝宗因杨存中是高宗时的老臣,就特别用与众不同的礼节对待他,常常叫其他郡王而不叫他做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C
4.(1)译文:敌多我少,攻打他们应使用出人意料的谋略,希望您把骑兵交给我,您带步兵在前面。
  (2)译文:他治理军队宽容又有纪律,所任用的将士,专门根据才能、勇敢来挑选,不偏爱原来的老部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魁梧沈鸷,少警敏,力能绝人。学孙、吴法,善射骑。宣和末,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存中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李嵩、中山大守马成讨之,不克。马援请行,帝悯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广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杜惜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令人。
  初,援尝有疾,虎贲中郎将粱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后,诸子问曰:“梁伯孙,帝婿,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惮之,大人奈何独不为礼?”援曰:“我乃松父友也,虽贵,何得失其序手!”松由是恨援。
  及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槛其喉咽、充贼自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畸侯奔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注]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奔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
  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
  (选自《资治通鉴》,略有删改)
  [注]伏波:马援因功累官伏波将军,故称其为伏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 克:战胜
B.臣尚能甲上马 被:通“披”,穿
C.军下隽 次:到达
D.大众怫郁死 行:将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马援“武陵平叛,尽心尽责”的一组是(     )
①马援请行②矍铄哉是翁!③虽贵,何得失其序乎!④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⑤军人数万,争欲先奋⑥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事上之,帝从援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注]①讧:吏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 :“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人者。
  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渴,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缴纳。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上奏。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困苦。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     )
①白府请自捕逮 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 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攫型部郎中。奏堕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日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失,丢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敦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注:①丞相,指秦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不能,卒从之——夺:夺取
B.登十余事告之——条:分列项目、条目
C.而登喜其善——迁:变
D.航海诣上书——阙:朝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