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荆轲刺秦王》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中开篇描写的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荆轲刺秦王》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中开篇描写的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描写惊心动魄的刺秦王场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时形势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这一形势既是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使刺秦王计划的诞生。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如“破”“虏”“收”“略”等,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2.(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秦廷上,荆轲“取-发-把-持-椹”,“图穷而匕首见”,毫无思想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4.示例:A.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们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入侵的正义行动。
  B.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别国而刺秦王的壮举显然没有成功,但他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侠肝义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得到肯定的一面。
  C.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灭亡,只有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压在行刺的赌注上。(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荆轲刺秦王》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中开篇描写的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题。是 仪 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 “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 ,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三国志·吴书》)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辞让
B.迁偏将军,入阙尚书事——省:省略、减少
C.权遂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亲戚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经常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鸿门宴》回答下列问题。1.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请分析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如何刻画樊哙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和刘邦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项的重要谋士,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刘邦,古人对项羽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你的观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项羽的三首诗: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yín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欲焉——豫:参与。
B.学士欲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者——爽:差错
D.先生赎而之——归:归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顽,闭空室中——臣壮也,又不如人
B.杂出经义目试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告户部——农人告余春及
D.知先生之深于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读音与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不席——重,chóng,重新。
B.官室不——观,guān,楼台。
C.卒与焉——乘,chéng,驾车。
D.玩好必——从,cóng,跟随。
2.对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闻其又甚焉——嗣,继承人。
B.室不崇——坛,土筑成的屋基。
C.有台榭陂池焉——次,屡次。
D.玩必从——好,喜爱之物。
3.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三子不相睦
②勤其民
③其所尝者,卒乘
④而之劳逸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不属于“楚败于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
B.吾先大夫子常易之
C.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D.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子西认为,吴国在陈并不可怕,值得忧患的是楚大夫内部的不团结。
B.楚子西认为,吴国本来并不可怕,楚国的柏举之败是因为先大夫惧怕吴军。
C.楚子西认为吴国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用不着惧怕,在陈之吴师会自行溃败。
D.楚子西的一番话,说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的道理。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珍异是聚,观乐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节选自《左传》)
  【背景】烛之武说退秦军后,秦穆公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过了两年多,晋文公死去,秦穆公欲独吞郑国,因此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坚持出兵袭郑。
1.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B.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潜:秘密地
C.晋人师必于崤——御:驾车
D.秦师遂——东:向东进发
2.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劳力竭,远主备
B.中寿,尔墓木拱矣
C.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D.辍耕垄上
3.能表现蹇叔有非凡预见力的一组是(     )
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③晋人御师必于崤
④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西乞和白乙带兵攻郑。
B.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能及时自我反省,勇于承认错误。
D.秦晋崤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胜,还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