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日 喻 说(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西自治区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日 喻 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 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达:通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学/务:致力、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扣盘得其声/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D.士杂学而不志道/王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人)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阐述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 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却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并就此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 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 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答案
1.B
2.B
3.B
4.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日 喻 说(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庞晃,字元显,榆林人也。父虬,周骠骑大将军。晃少以良家子,刺史杜达召补州都督。周太祖既有关中,署晃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晃因徙居关中。后迁骠骑将军,袭爵比阳侯。卫王直出镇襄州,晃以本官从。寻与长湖公元定击江南,孤军深入,遂没于阵。数年,卫王直遣晃弟车骑将军元俊赍绢八百匹赎焉,乃得归朝。拜上仪同,赐彩二百段,复事卫王。
  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晃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欢,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①。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顷之,有一雄雉鸣于庭,高祖命晃射之,曰:“中则有赏。然富贵之日,持以为验。”晃既射而中,高祖抚掌大笑曰:“此是天意,公能感之而中也。”因以二婢赐 之,情契甚密。
  武帝时,晃为常山太守,高祖为定州总管,屡相往来。俄而高祖转亳州总管,将行,意甚不悦。晃因白高祖曰:“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高祖握晃手曰 :“时未可也。”晃亦转为车骑将军。及高祖为扬州总管,奏晃同行。既而高祖为丞相,进晃位开府,命督左右,甚见亲待。
  及践阼,谓晃曰:“射雉之符,今日验不?”晃再拜曰:“陛下应天顺民,君临宇内,犹忆曩时之言,不胜庆跃。”上笑曰:“公之此言,何得忘也!”寻加上开府,拜右卫将军,进爵为公,邑千五百户。河间王弘之击突厥也,晃以行军总管从至马邑。别路出贺兰山,击贼破之,斩首千馀级。
  晃性刚悍,时广平王雄当途用事,势倾朝廷,晃每陵侮之。尝于军中卧,见雄不起,雄甚衔之。复与高颎有隙,二人屡谮晃。由是宿卫十余年,官不得进。出为怀州刺史,数岁,迁原州总管。仁寿中卒官,年七十二。高祖为之废朝,赠物三百段,米三百石,谥曰敬。(《 隋书·列传第十五·庞晃》)
  注释:①箓:古代帝王自称其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太祖既有关中,晃大都督/署:部署
B.公能感之而也/中:射中
C.犹忆时之言,不胜庆跃/曩:从前
D.见雄不起,雄甚之/衔:怀恨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庞晃与高祖情感甚密的一组是(   )
①奏晃同行
②射雉之符,今日验不
③命督左右
④公能感之而中也
⑤斩首千馀级
⑥高祖为之废朝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晃在攻打江南的时候曾经被捉,后来卫王派人把他赎了回来,回来后又侍奉卫王。
B.庞晃能识人,他见到高祖之后就看出此人非同一般,后来二人关系日渐密切。
C.高祖即位之后,庞晃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后来他跟从高祖一块攻打突厥,***敌一千多。
D.庞晃因为性格关系,与王雄、高颎关系不合,致使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复与高颎有隙,二人屡谮晃。由是宿卫十余年,官不得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 。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从之,尽受其学 游:游览,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者也 济:渡过
C.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比较
D.皆其品秩 高: 提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仕鲁(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 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 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 ?”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不报。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韩愈《唐 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为之  唯:希望     
B.尚奚子言 顾:考虑
C.海之商  绝:横渡     
D.何月之  拘:限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     )
①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②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③言京兆尹阿纵罪人
④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第二年,孔戣去世。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 明州的进贡。
C.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使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 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4.把下面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 没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
王安石
  君少学问勤苦,寄食浮屠山中,步行借书数百里,升楼诵之而去其阶。盖数年而具众经。后遂博极天下之书。属文操笔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以天圣五年,同学究出身,补滁州来安县主簿、 洪州右司理。再举进士甲科,迁大理寺丞,知常州晋陵县,移知浔州。浔当是时,人未趣学,召吏民子弟之秀者,亲为据案讲说,诱劝以文艺。居未几,旁州士皆来学,学者由此遂多。以选,通判耀州。兵士有讼财而不直者,安抚使以为直。君争之不得,乃奏决于大理。大理以君所争为是,而用君议,编于敕。庆历二年,擢为监察御史里行。于是弹奏狄武襄公不当沮败刘沪水洛城事。又因日食言阴盛,以后宫为戒。仁宗大猎于城南,卫士不及整而归以夜,明日将复出,有雉陨于殿中。君奏疏,即是夜有诏止猎。蛮唐和寇湖南,以君安抚,奏事有所不合,因自劾。乃知复州,又通判金州,知汉阳军吉州。稍迁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提点江南西路刑狱。有言常平岁凶当稍贵其粟以利籴本者,诏从之。君言此非常平本意也,诏又从之。
  侬智高反,郡即出兵二千于岭以助英、韶。会除广西转运使,驰至所部,而智高方煽。天子出大臣,部诸将兵数万击之。君驱散亡残败之吏民,转刍米于惶扰卒急之间,又以余力,督守吏治城堑,修器械,属州多完,而师饱以有功。君劳居多,以劳迁尚书司封员外郎。初,君请斩大将之北者,发骑军以讨贼,及 后贼所以破灭,皆如君计策。军罢而人重困,方恃君绥抚。君乘险阻,冒瘴毒,经理出入,启居无时。以皇祐三年三月初七日,卒于治所,年五十四。
  君所为州,整齐其大体,阔略其细故。与宾客谈说,弦歌饮酒,往往终日。而能听用佐属尽其力,事以不废。在御史言事,计曲直利害如何,不顾望大臣,以此无助。所为文,自少及终,以类集之,至百卷。天德、地业、人事之治,掇拾贯穿,无所不言,而诗为多。
  君讳抗,字和叔,姓孙氏,得姓于卫,得望于富春。(节选自《唐宋文举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恃君绥/绥抚:安定抚慰
B.整齐其大体/整齐:整治,治理
C.兵士有讼财而不者/直:公平正直
D.君请斩大将之者/北:同“背”,相背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抗正直敢言的一项是(   )
①诱劝以 文艺
②乃奏决于大理
③而用君议,编 于敕
④又因日食言阴盛,以后宫为戒
⑤君奏疏,即是夜有诏止猎
⑥君言此非常平本意也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侬智高的气焰炽盛时,孙抗被任命为广西转运使,他走马上任,为平乱出谋划策,出力流汗。后因平乱的功劳多,他被提升为尚书司封员外郎。
B.孙抗任州郡长官时,常常整日与宾客谈说,听歌喝酒,疏忽政事。下属为所欲为,他听之任之,不加制止。后来他受到御史弹劾时,也就无人相助。
C.孙抗幼时因家贫而依靠山中僧人生活,他勤奋好学,常常步行几百里去借书,回来后登楼诵读,还特意抽去楼梯,以便潜心钻研和防止他人打扰。
D.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孙抗不仅监督弹劾他人,如上奏弹劾狄武襄公不应该败坏刘沪收降水洛城,而且还严于律己,参劾自己上奏汇报有不实之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属文操笔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未趣学,召吏民子弟之秀者,亲为据案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又以余力,督守吏治城堑,修器械,属州多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之/许:期望
D.杖命者,逐之/矫:假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