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财物耶/博:增加
B.禄优厚/秩:品级
C.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5.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D
4.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慕贤
颜之推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②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 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③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 “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④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⑤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注:①髆(bó),肩、肩膀。②太子左卫率,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部分:部署,约束
B、便沉湎纵恣,无纲纪/略:丝毫
C、吾爱其手迹/雅:平日,平素
D、那得都无声/问:询问,问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墨子悲于染丝,是谓矣/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昔虞国宫之奇少长君/燕王欲结
C、所以鲁人谓孔子东家丘/窃大王不取也
D、国之存亡,系生死/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引用古人“千载一圣”“五百年一贤”等语,意在说明圣贤的稀少和难得,暗含慕贤之意。
B、文章第三段写丁觇因擅长写文章和书法,官职由书记立即擢升至尚书仪曹郎,却不被当世人充分重视,对此作者深感惋惜。
C、文章第四、五段举了羊侃、杨遵彦和斛律明月等例,说明贤能之士关乎国家命运,从而论述慕贤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丰富而典型的事例来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2)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3)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5、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第一段提到“君子必慎交游焉”,试概括“慎交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举孔子和宫子奇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呜呼,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啐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哈然以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啮指而自誓不为书生,以喙自卫,哓哓然力辩其非书生,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新官三日,知其所与。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其六籍、训万祀矣——炳:使……光大   
B.于声音笑貌焉——暴:表露   
C.其终能俗吏之所为也哉——肖:与……相似   
D.于其,恭述圣训——行:品行    
2.下面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朕亦一书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B.辄哈然欢——木欣欣向荣   
C.君若惧人訾其书生者——非独蜀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终之以失据——岂敢盘桓,有希冀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将要担任吏职,作者用皇上也自称为书生的事实来鼓励他,要他不为书生的称呼自卑,不怕嘲笑,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要混同于俗吏之流。   
B.夏进士被选拔为知县,上任前跟作者和京师的朋友告别,一番言谈过后,作者和京师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书生,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吏。   
C.作者暗暗地观察夏进士,从他的言谈神色之间发现夏进士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作者对此表示担忧。   
D.文章中作者对夏进士能得到官职,为乡里增光表示祝贺,同时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有进有退,所以写文章来鼓励他。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为 之 而 不 肖 愈 见 其 拙 回 护 其 拙 势 必 书 生 与 俗 吏 两 无 所 据 而 后 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己而讳之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刊、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1.对下列句了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看见
B.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增二十倍焉/啻:止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者/计:考虑
D.即量腹而食,足而居/度:测量
2.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B.以一人生三计之/移种民以居
C.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吾知居仅仅足
D.疆土之新辟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治平之世人口繁衍激增势必造成供给不足、生活困难的道理。
B.作者采用例主法进行论证,以一家人口繁衍的情况为例,说明田屋由“宽然有余”到不足的事实。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的说法;回答了“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D.文章以“乐”字句开头,以“虑”字句结束,首尾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部分用(/)断句。
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却悔,如何       已:停止。   
B、此便是无己工夫      克:约束。   
C、自然天理而行        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夫    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牧斋记
朱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自咎,故尝而思之            间:抽空。   
B.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   
C.而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   
D.予方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彼其穷当世,有甚于众矣 ②而有以自得己者如此
B.①不知智益昏 ②汲汲于其言者
C.①冀事业之成 ②自达于圣人也
D.①未尝一日弛于心 ②考之有不得详矣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