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来源:江西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求福反以祸——速:加速
B.长恭其众——总:统领
C.有千金券——责:通“债”,债务
D.为将勤细事——躬:亲自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朝廷忌王——吾为
B.邙山捷——手所触,肩之所倚
C.此犯便当行罚——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安之——臣以神遇而不目视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A.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B.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C.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D.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C
4.(1)高长恭脱去头盔,露出脸来,(城上的守军)才派出弓弩手下城救援。(重点词语:“免”译为“脱去”,“摘下”。“示”译为“给……看”。“乃”译为“才”。)
  (2)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嫉恨,便自我玷污吗?(重点词语:“以”译为“因为”。“见”译为“被”。“秽”译为“玷污”。)
  (3)我竭尽忠诚侍奉皇上,有什么事辜负了上天,而让我遭此毒手?(重点词语:事:侍奉;辜:辜负;鸩:饮毒酒)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密疏言:“闽疆褊小,自二贼割据,诛求敲扑,民力已尽,贼势亦穷。南来大兵宜急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方今精忠悉力于仙霞、杉关,郑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由赣达汀,为程七八日耳。二贼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我军入闽久矣。贼方悉兵外拒,内地空虚,大军果从汀州小路横贯其腹,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随机进取。”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十六年,复泉州,光地谒拉哈达于漳州。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未几,锦遣其将刘国轩陷海澄、漳平诸县,断万安、江东二桥,南北援绝。光地遣使赴拉哈达军告急,值江水涨,道阻,乃导军自漳平、安溪小道入。光地从父日蚃,率乡勇度石珠岭,芟荆棘,架浮桥以济。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迎巡抚昊兴祚军于永春。师次泉州,击破国轩,窜入海。拉哈达上其功,再予优叙,迁翰林学士。光地上疏推功将帅,辞新命,不允。
  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
  [注] ① 蚃,音未详,人名用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岁月/假:给予。
B.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虚实/谍:侦察。
C.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
D.师泉州,击破国轩/次:处所。
2.从全文看,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李光地“矢志为国”的一组是(     )
①十四年,密疏言                       
②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
③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     
④光地上疏推功将帅
⑤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             
⑥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精忠和郑锦曾经一起派人招抚李光地,后来得知汀州有危险后又一起发兵援助汀州,说明二人的立场是一致的。
B.李光地在密疏中提出了对反贼宜采取急攻的建议,根据是闽地本身狭小,再经反贼劫掠后民力已尽,反贼的实力也已相应削弱。
C.郑锦的部将刘国轩攻陷海澄等县后,李光地陷入险境,后来他的叔父李日蚃率领乡勇赶来救助,可见李家对朝廷的忠诚。
D.在与蔡寅的交锋中,李光地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了断绝敌人粮道的方法,迫使敌人撤退,这体现了他的作战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节选自《列女传》)
  【注】墐:jìn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之者,罪至——夷:灭族   
B.则昆弟无矣——类:幸存     
C.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有能得公子,赐金千镒——乃使从衣褐
B.遂抱公子逃深泽之中——州司临门,急星火
C.乃卿礼葬之——斧斤时人山林     
D.尚谁乎——胡乎遑遑欲何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     )
① 吾不知公子之处  
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  
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  
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  
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遡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无恒心/因:就、随之。
B.放辟邪,无不为已/侈:奢侈。
C.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2.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3.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也?
B.及陷于罪,然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之也轻
C.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反其本矣!
D.今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轻 4.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三段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正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并教育百姓。
D.选文第三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5、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 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财物资则为己——赆:财物
B.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也——伐:功劳
C. 交友未——笃:忠厚
D. 恶能之矣——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欲名实也,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臣不徒取
B.①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愈辱
C.①皆患其家不富也 ②诈诬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主 ②己有患,用己国,恶得无患乎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 修身会计则可耻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 然用己未必是也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5.文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怠——少:稍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