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芋老人传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选自《春洒堂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衣湿袖单,影乃瘦——益:更加
B.老人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款——迎:应对
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     )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B
4.(1)(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
  (2)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芋老人传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
B.⑤⑥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除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
  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秋时阅鹰狗,所过挠官事,厚得饷谢乃去。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度见延英殿,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元和十年,上谕急讨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曰:“果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蔡州,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
  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年七十六而薨。 (取材于《新唐书》)     
  注:①宣徽五坊:唐宪宗时,内廷宣徽院设有鹰、狗、雕、鹤、鹊五坊,其头目多由宦官担任。②吴元济:淮西藩镇节度使,其治所位于蔡州,此时已起兵叛乱。王承宗、李师道暗怀反心,与之暗中勾结。③中官:官名,这里指宦官。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过官司,厚得饷谢乃去——挠:骚扰,打扰     
B.王承宗、李师道谋蔡兵——缓:缓解,减缓     
C.帝独度留——目:使眼色示意     
D.反侧未安,不可去——备:装备,武器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度坠沟,贼意已死,亡去——人之力而敝之     
C.果朕行乎——既自以心形役                 
D.抚定人——孰能讥之乎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苟)小使无罪,且杖寰     
B.议者欲罢度,(以)安二镇反侧     
C.(裴度)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     
D.诸道兵悉中官统监,(中官)自处进退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县令裴寰因拒绝给小使送礼并痛骂其丑恶行径而被捕下狱,经裴度委婉开导,皇帝改变了主意,裴寰得以无罪释放。     
B.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杀死,裴度也险些蒙难,但裴度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安危,坚持讨伐反叛的节度使,以正朝纲。     
C.收复失地后,裴度处理政务态度宽宏,依法惩处盗贼及致人死命者,其余不问,往来不限昼夜,用人不疑,深得民心。     
D. 裴度为官刚正,曾因严辞奏论皇帝宠信的权臣被外放为官;他才干卓越,亲自带兵平定叛乱,是一位难得的国家重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站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刑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命,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閤中。”及善即移病馀月,后不复问。叹曰:“中书令可一日不见天子乎?”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密其谋——赞:赞成
B.太子之——谢:道歉
C.且摇乱胎祸——胎祸:祸乱的根源
D.以老病致仕——致仕:辞官,退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及善深受器重的一组是(     )
①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
②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
③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
④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⑤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⑥卿年高,不宜事游燕,但检校閤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及善认为,大臣们如果遵从太子的命令去翻跟头,不符合作为辅佐臣子的美行。
B.高宗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又提升他任三品要职,让他身佩大横刀在自己身旁立侍。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陷害忠良,是祸乱的根源,应予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处死了来俊臣。
D.当时“二张”依仗自己受宠,每次侍宴,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批评制止他们,这让武后很不高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中的一段,完成1~3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B.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登高
D.顺风
2.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3.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
  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曰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贷无所得——假:借。
B、古者诸侯不百里——过:经过。
C、身不得遂,不以为子——亲:父母。
D、我日久矣——厄:穷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诸公宾客多厌/强弱形易制
B、今法割削之/亲不为子
C、西入关见卫将军/王以为终不得脱罪,自杀
D、急则阻其强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嫡嗣代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     )  
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