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悉:全部。
B.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壁:军营。
C.王翦言不用                   用:被采纳。
D.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于是引兵而西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C.翦因举兵追之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翦老谋深算的一组是(   )
  ①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④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⑤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方投石超距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
大败李信部队,并***死秦七个都尉。
B.秦军大败后,秦王亲自找王翦,请他出任统帅。王翦认为,虽然自己老糊涂了,但
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这样的良将。
C.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
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D.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荆军屡次挑
战,秦军就是不肯应战,荆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译文: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译文:                                                        
(3)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译文:                                                        
(4)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译文:                                                       
答案

11.A
12.C
13.B。
14.B
15.(1)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向他道歉。
(2)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替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3)这样那么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知道了:想开拓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拜您,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
(4)(孟子)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齐王)回答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解析
11.A(“悉”这里应是动词,调动全部(军队)的意思。)
12.C(C项中两个“因”都是“乘机,趁此”的意思。A项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带领”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而”是表示承接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示并列连词。D项中两个“之”都是助词,但第一个“之”是音节助词,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性的助词。)
13.B。
14.B(关键是对“唯大王更择贤将”理解错误,“唯”不是“只有”,而是“希望”的意思,“更”不是“再次”而是“更换”“另外”的意思。)
附文言文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事奉秦始皇。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
核心考点
试题【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伤数十人,夫身中大创十余。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示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有服,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大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愕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注:①有服:有丧服在身,指处在服丧期间。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出壁门,莫敢前。   壁:营垒
B.将军壮义之           壮义:认为……勇敢而有义气
C.丞相特前戏许灌夫     特:特意
D.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太尉乃固止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
①灌夫不肯随丧归                        ②至吴将麾下,所***伤数十人
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④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⑤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⑥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在父亲战死后,不肯随父亲的灵柩回老家,主要是因为他想斩取吴王或吴国将军的头,替父亲报仇。
B.汉武帝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
C.魏其侯听说丞相武安侯要来拜访,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可是武安侯一直到中午都没有来,魏其侯很不高兴。于是,灌夫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
D.丞相武安侯在魏其侯家喝酒时傲慢无礼,灌夫不在乎丞相的威严,毫不客气地讽刺他。魏其侯见状,赶紧把灌夫扶走,并向丞相表示歉意。
13.(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3分)
译文:                                                               
②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3分)
译文:                                                               
③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3分)
译文:                                                               
(2)给原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3分)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增(md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越过。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路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错所更令三十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臣窃为不取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晁错。
D.汉景帝在***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作手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3分)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2分)
(3)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
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
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
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
姓都来归附他。
参考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宗:推崇,归附。⑤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⑦使酒:酗酒任性。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