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顺 民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顺 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辱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性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           辞:辞谢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贤:胜过
C.释群臣,服剑臂刃         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       甘:甘甜。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①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①残吴二年而霸
②城人赵而璧留秦
D.①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②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1)汤乃以身祷于山林  
(2)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3)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4)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5)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6)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1)(4)(5)         B.(2)(4)(6)
C.(1)(3)(5)         D.(3)(4)(5)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民,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3分)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答案
9.D 
10.A 
11.C 
12.A 
13.(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
(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
解析
 9. (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10. (A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B项两“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代自己。C前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表假设关系。D项两“于”均为介词,前表比较,后相当于“和、同”。)
11. (抓住“举措”进行辨析。)
12.(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参考译文】
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得到民众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德,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失去民众的拥护建立功名的,从来没有过。获得民众的拥护是有方法的,无论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人民中没有不喜悦的。从事人民所喜悦的事,就获得人民的拥护了。人民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人民拥护的关键。
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汤于是在森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才,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进献的牺牲,向天帝求福。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这可以说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歧山臣事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换取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心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 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吃自己亲身耕种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饮食拒绝珍奇,衣服不穿两层,装饰禁用两种颜色。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车辆上载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命的、困厄的、面色忧愁和生活困难的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候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充当其执箕帚的仆役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劲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大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王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死了吴相。灭掉吴国之后二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应民心的结果。
www.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顺 民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①贼之。晨往,寝门辟矣。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②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
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实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辟:通避,躲避。
B 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之。 赖:依靠。
C 三进,及,而后视之。  溜:溜走。
D 不告而退,遂自也。  亡:逃。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置诸畚,使妇人载过朝。            今近焉,请遗之。
B  会清先,不入则子继。              谏而不入,则莫继也。
C  宣子未出山复。                    反不讨贼,非子谁?
D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我之谓矣! 大史书曰:“赵盾弑君。”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赵盾“忠贞勤勉”的一组是( )
①宣子骤谏,公患之     ②赵盾为旄车之族。     ③惜也,越竟乃免。
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⑤宣子未出山而复      ⑥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灵公向百姓横征暴敛,残害黎民生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些行为被作者视为不君的行为,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B 赵盾进谏后晋灵公仍不肯改过,所以又多次进谏,却触怒了晋灵公,晋灵公派人去***他,但是刺客却因仰慕赵盾的为人,不肯背忠信而自***身亡。
C 晋灵公宴请赵盾,却暗下伏兵,赵盾右提弥明为保护赵盾而死。赵却因昔日有恩于晋灵公的一个卫士,而获救。
D 赵盾在逃亡的途中返回,却被史官说成是“弑其君者”,赵盾感到冤屈,却无法辩解,蒙受了不白之冤。
小题5:补充文中空白处的句子。
人谁无过?                    ,善莫大焉。
《诗》曰:“                   ,鲜克有终。”
小题6:翻译句子。
①明搏而***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②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③宣子时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10、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盖士方穷时          穷:贫穷
B世有令德         令:美好
C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垂:流传
D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置放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富贵而归故乡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C侥幸得志于一时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D勒之金石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2、下面全是表现魏国公“可谓社稷之臣”的一组是(   )
①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②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 ③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④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⑤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3、作者欧阳修在文章的最后说:“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魏国公的“志”
14、翻译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
(1)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2)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
(3)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15分)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①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②,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6.下列各句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                 侮:轻慢
B.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数:数说,列举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还:立刻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D.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4分)   译:                        
(2)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5分) 译:                        
(三)解释文言文实词。(5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蔡邕传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召拜郎中,校书东观。熹平四年,邕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欲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心,何也?”遂反。将命者①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即收付廷尉治罪。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注]①将命者:侍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人有烧桐以爨者                             爨:做饭
B.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向:刚才
C.署祭酒,甚见敬重                       见:通“现”
D.士大夫多矜救之                                 矜:同情
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蔡邕有“才学”的一项是( )(3分)
①邕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②邕乃自书丹于碑
③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④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
⑤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             ⑥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蔡邕学问广博。他上奏朝廷,要校正《六经》上讹误的文字。朝廷批准后,他亲自书写《六经》并让工匠在太学门外镌刻成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B.蔡邕音乐才华过人。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之声,就知道是良木,制作成琴,果然音质美好;偷听弹琴,竟然听出琴音暗藏***机。
C.董卓担任司空时,征调蔡邕入朝为官,蔡邕称病推辞。但在董卓严令下,蔡邕只好到朝廷担任祭酒。而董卓却很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是看重。
D.一次无意之中,蔡邕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董卓被***的不满之情流露出来,因而被王允所***。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3分)
译文:                                                                     
②其邻人有欲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 (3分)
译文:                                                                  
③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 (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