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椋,北单于谓汉欺之,谟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甘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C.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
D.楚王英谋为逆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小题3: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⑤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患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解析

小题1:C(谢:谢罪)
小题2:A(连词,表示转折。  B.代词,……的人;助词,句中表示停顿。  c.连词,来,表示目的;介词,把。  D.动词,做;介词,替)
小题3:B(①说明袁安刚到任 ④只能说是间接 ⑤谢罪之举,看不出题干所要求的意思)
小题4:D(“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附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词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贵,不会因此连累被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成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我们又前往掠夺他们(的土地),北方的单于认为我们欺负他们,谋划着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唯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已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人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2分)
译文: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3分)
译文: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 袭
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 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注:①不阐:不开明。 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绥怀开导 ②可招怀攸 ③臣方助殿下成之 ④虽成宜改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袭与张 、郭淮纠摄诸军事 纠摄:纠集整顿
B 权宜以 为督 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 皇皇而更索 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 部曲:私人的队伍
3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祖逆谓之曰 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 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 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 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 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 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 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 “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
A 杜袭 张鲁 B 杜袭 刘备 C 张 张鲁 D 张 刘备
8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复 多 尔 衮 书(节选)①  史可法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今倥偬之际,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仇,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风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戮,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着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辜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乎!
往者,先帝轸念潢池②,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武,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兵民,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③,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成”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成”之头,以泄敷天之忿。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孟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该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昭鉴之!
弘光甲申九月十五日。
[注释] ①1645年4月,清军兵围扬州,清军主将多铎五次发书招降南明朝廷的扬州守将史可法,史可法坚拒不回。期间,时任清王朝摄政王的多尔衮曾致信史可法,写了《与史可法书》,此文为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复信。②轸念潢池:怜惜那些造反愚民。③“逆闯”:指李自成,下文“逆成”亦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不啻从天而降也        啻:止,仅
B.后以小人构衅            构衅:造成衅隙,结怨
C.规此幅员,为德不卒      规:同“窥”,窥测
D.传之无穷,不亦休乎      休:停止,罢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法且感且愧              河水清且涟漪。
B.后以小人构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若乃乘我蒙难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D.当不越于斯时矣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这封《复多尔衮书》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措辞极为软弱,对多尔衮委曲求全,反复为南明辩解,有人认为史可法忠君爱国,信中表达了将与扬州城共存亡的誓死决心。 
B.史可法认为:从前,大清国助明朝驱除乱臣逆贼,其大义著于《春秋》;现在若乘大明内不靖,视明为割据,移军南下,那么,思仇关系,转眼颠倒。这样“为德不卒”之举,将为贼匪之徒暗笑!
C.在写完这封给多尔衮的回信后,史可法随即派人火速赶往燕京,与多尔衮缔结“牛耳之盟”,同时,马上“奖率三军”,“长驱渡河”,去剿灭“逆贼李闯”,以完成光复神州之志。
D.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抒述了誓不降清之民族大义,洋溢着慷慨激昂之情,字字珠玑,词采华章,实为晚明难得的较有风骨的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
译文:
(2) 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译文:
(3) 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镌,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进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体,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选自高中第三册读本《左忠毅公逸事》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从数骑出从:跟随,跟从
B.叩之寺僧叩:敲击
C.及左公下厂狱狱:案件
D.史公以风庐道奉檄守御檄:公文,上级的命令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则席地倚墙而坐徐而察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和选拔人才。“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就把左公那种思贤若渴、爱才如子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第二段“狱中斥史”,是表现左光斗崇高品质的重点段落。这段先写监狱防守之严,次写史可法探师心切,再写左光斗的怒斥,最后写史以后“常流涕述其事”,行文严密,语言精练。
C.左光斗声色俱厉训斥史可法,是冈为他用钱贿赂禁卒,这一方面反映出左光斗的崇高品质,另一方面也表现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护之情。
D.本文是写左光斗的逸事,但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也用了一定笔墨写史可法的逸事,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到史可法的勤于职守,都是为了衬托和突出左光斗。两个形象相映成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2)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