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劝 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野葛,可做毒药。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小题2: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4分)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3分)
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服反倒生硬地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句。
解析

小题:
小题:(D项的大意是: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说明颜回对待自己的老师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十分尊重。A项的意思是:“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这是讲不能得到忠孝显荣的根源,不是尊师。B项的意思是:“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这是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的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这不是表明尊师。)
小题:(疾:奋力,用力,努力。)
小题:(第①句注意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第②句“名之显、身之安”译为“名声显赫,自身平安”,“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独立性,不译。注意:不是定语后置现象。)
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起来。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遭到困厄了吧。”曾点说:“即使他遭到困厄,我还健在,他怎么敢因困厄而不回来!”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劝 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①、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②、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本文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曲长:部曲首领。②賨叟:音cóngsōu。賨,指巴人;叟,对甘、川、黔、贵少数民族的通称。时蜀、魏均有“叟兵”,素以作战英勇著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寝:卧室。
B.几败北山,殆死潼关殆:危险。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绝:超过。
D.然后伪定一时尔伪:虚假,表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而议者谓为非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此臣之未解一也石之铿然有声者
D.谨陈其事如左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在变化和前瞻的基础上,对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讨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B.面对严峻形势,朝廷的决策层感到疑虑满腹、困难重重,试图引进圣人相助,以致坐失先机,让孙策强大起来吞并了江东。
C.因出师北伐曹魏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本文便针对内部反对北伐的意见,着重用了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
D.本文是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诚恳深挚,情真辞切,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心决心,感人肺腑。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3分)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4分)
(3)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杨荣尝毁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明史•列传三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嘉其诚笃嘉:表彰。
B.能委曲导意委曲:受到委屈。
C.迨世宗营永陵迨:等到。
D.杨荣尝毁义毁:毁谤。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蹇义“小心敬慎”和“善处僚友”的一组是
①瑢顿首不敢对
②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
①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
②能委曲导意
①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
②义兼有之
①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
②宣宗即位,委寄益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义由于上奏论事都能合乎皇帝的意旨,加上他的诚实厚道,使得几代皇帝对他都很倚重。
B.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国大事都倚仗他办理,甚至皇帝巡视北京,都要蹇义“辅皇太子监国”。
C.在修筑先皇寝陵时,宜宗皇帝询问蹇义、夏原吉,蹇义赞同皇帝遵从先皇勤俭节约的想法,以后沿袭下来以献陵作为形制,皇帝陵墓都以节俭为要。
D.杨士奇拿张咏、傅尧俞、范景仁来比较蹇义,说他同时具备不以身外玩物矫饰自己、待人诚信、没有心机的优秀品质。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4分)
(2)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3分)
(3)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共谓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学乎?”由是辞其父,学经传,为京兆吏数年,甚得名誉。
是时,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护尽入其门,咸得其欢心。结士大夫,无所不倾,其交长者,尤见亲而敬,众以是服。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言其见信用也。
久之,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使郡国。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一日散百金之费。使还,奏事称意,擢为天水太守。数岁免,家长安中。时成都侯商为大司马卫将军,罢朝,欲候护,其主簿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主簿谓西曹诸掾曰:“不肯强谏,反雨立闾巷!”商还,或白主簿语,商恨,以他职事去主簿,终身废锢。
后护复以荐为广汉太守。元始中,王莽为安汉公,专政,莽长子宇与妻兄吕宽谋以血涂莽第门,欲惧莽令归政。发觉,莽大怒,杀宇,而吕宽亡。宽父素与护相知,宽至广汉过护,不以事实语也。到数日,名捕宽诏书至,护执宽。莽大喜,征护入为前辉光,封息乡侯,列于九卿。
莽居摄,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群起,延入前辉光界,护坐免为庶人。其居位,爵禄赂遗所得亦缘手尽。既退居里巷,年老失势。而成都侯商子邑为大司空,贵重,商故人皆敬事邑,唯护自安如旧节,邑亦父事之,不敢有阙。时请召宾客,邑居樽下,称“贱子上寿”。坐者百数,皆离席伏,护独东乡正坐,字谓邑曰:“公子贵如何!”
初,护有故人吕公,无子,归护。护身与吕公、妻与吕妪同食。及护家居,妻子颇厌吕公。护闻之,流涕贵其妻子曰:“吕公以故旧穷老托身于我,义所当奉。”遂养吕公终身。
(选自《汉书•游侠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厚:看重。
B.听之者皆竦竦:肃敬。
C.罢朝,欲候护候:看望。
D.护坐免为庶人坐:由于。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事实语也秦亦不以城予赵
B.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因会宗族故人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护家世代为医,他随父在长安行医出入大户人家,并饱读医书,深得长者看重,后经他们劝说,他弃医从宦学。
B.楼护身材短小,精于论辩。在当时皇戚王氏五侯兄弟争名,宾客不能每边同时得宠的情况下,楼护却能在五兄弟门上出入,且深得他们的欢心。
C.楼护不徇私情,抓住了前来拜访他的老朋友的儿子吕宽而博得了王莽的喜欢,终得以加官晋爵。
D.楼护得到了大司马卫将军成都侯商的敬重,后商子邑位尊任重,邑宴请宾客,给父亲敬酒说“贱子上寿”,在座的人都离席俯首,独楼护东向正坐。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交长者,尤见亲而敬,众以是服。(3分)
(2)莽长子宇与妻兄吕宽谋以血涂莽第门,欲惧莽令归政。(4分)
(3)邑亦父事之,不敢有阙。(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宜黄何尉序
(南宋)陆九渊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①之贤否不难知也。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难知也。东阳何君坦尉宜黄,与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贤否曲直,益不难知者。夫二人之争,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臧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②遄其归矣;何廉而贫,无以振其行李,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
比干③剖心,恶来④知政;子胥鸱夷⑤,宰嚭⑥谋国。爵刑舛施,德业⑦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今有司所以处臧、何之贤否曲直者,虽未当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况其民心士论,有以慰荐扶持如此其盛者乎?何君尚何憾!
鲁士师如柳下惠⑧,楚令尹如子文⑨,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三黜三已之间,其为曲直多矣!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况今天子重明丽正,光辉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阴辅阳,以却氛祲。下邑一尉,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适用吏文,与令俱罢,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
虽然,何君誉处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实为主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学,遽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举亦勇矣!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
[注]①令、尉:令,行政长官;尉,司法长官。②式:通“轼”,名词动用,装上车。③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纣王剖心而死。④恶来:商纣王宠信的奸臣。⑤鸱夷:皮囊,伍于胥死后尸体被盛在皮囊中丢到河里。⑥宰嚭:吴王夫差的太宰,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对他进行贿赂和收买,于是达成议和,使越国得到复国图强的机会。⑦业:特指恶业,做了坏事。⑧柳下惠:春秋时鲁大夫,掌管刑狱,三次被贬职。⑨子文:春秋时楚国令尹,曾三次被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阳何君坦尉宜黄尉:县尉。
B.式遄其归矣遄:迅速。
C.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揆:比较。
D.以迕墨令迕:违背。
小题2: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何坦廉洁清贫、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民甚宜其尉
②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
③无以振其行李
④何君尚何憾
⑤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
⑥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
⑦何之归亦荣矣
⑧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
A.①④B.③⑥C.②⑤D.⑦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慰何坦时,陆九渊多次用了“何君何憾”,以表现何坦虽无错而被免职,但由于获得了百姓的爱戴歌颂,所以不必抱恨。
B.文章开头就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检验官吏贤否的标准:民心的向背和僚属的好恶。
C.第二、三段,分别引用史实,说明何君的遭贬没有什么遗憾,而且还有再被起用的希望。
D.本文是一篇赠序,县尉何坦由于官居次位而与县令不和,并因此被免职,作者写作本文表示慰问和勉励。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爵刑舛施,德业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3分)
(2)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4分)
(3)何君主志,何君主学,遽可如是而已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阜文,名惠言,先世自宋初由滁州迁武进,遂世为武进人。曾祖采,祖金第,父蟾宾,皆县学生。母姜氏。皋文生四年而孤,姜太孺人①守志,家甚贫。
皋文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十七补县学附生,十九试高等,补禀(通“廪”)膳生。乾隆五十一年,本省乡试中式。明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例充内阁中书,以特奏,通榜皆报罢。是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五十九年,教习期满,例得引见,闻姜太孺人疾,请急归。遂居母丧。嘉庆四年,今皇帝始亲政,试天下进士加慎。皋文中式。时大学士大兴朱文正公珪为吏部尚书,以阜文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盖皋文前后七试礼部而后遇,年三十有九矣。六年,散馆②,奉旨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以疾卒,年四十二。
皋文清赢,须眉作青绀色,面有风棱。而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文正以侍郎主考。皋文自出其门,未尝私求见,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文正潜察得之,则大喜,故屡进达之。而皋文齖齖③以善相诤,不敢隐。文正言天子当以宽大得民,皋文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辈,幸致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皋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与同县洪编修亮吉于广坐诤之。亮吉后以上书不实,遣戍,赦归田里,阜文则竟死矣。
方皋文为庶吉士时,今皇上加上列圣尊号,盛京④太庙旧藏宝,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号,刻入之。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言于当事者:“宜自京师下所司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藏,其旧藏宝不得磨治。”当事者以为然,格于例,不果奏。又言于当事者:“翰林院乃皇帝侍从,奉命篆列圣宝,宜奏请驰驿,不得由部给火牌。”亦格于例,不果奏。已而叹曰:“天下事皆如是邪?吾位卑,能言之而已。”
[节选自(清)恽敬《张皋文墓志铭》]
[注]①太孺人:相当于大夫人。②散馆:清时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庶常馆学习,
三年期满经考试后视优劣或留馆任职,或到各部任京官,或外放州县官,叫“散馆”。③齖齖:争辩的样子。④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皋文学行特奏学行:学问人品。
B.试天下进士加慎加慎:更加慎重。
C.皋文言庸猥之辈,幸致通显通显:神通广大。
D.亮吉后以上书不实不实:不符实际。
小题2:下列八句话编成四组,分别表现皋文的学问和人品的一组是
①皋文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
②明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
③以特奏,通榜皆报罢
④今皇帝始亲政,试天下进士加慎。皋文中式
⑤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
⑥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
⑦皋文齖齖以善相诤,不敢隐
⑧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
A.①③B.②⑤C.④⑧D.⑥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皋文,名惠言,他的先祖是在北宋初年从滁州迁至武进的,他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守寡,“家甚贫”言浅意深地说明了家庭的窘况。
B.张皋文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县学生员,他自己也在17岁时进了县学。乾隆五十九年将要加官升迁时,因母亲病危而返乡侍母,并于母亡后守孝。
C.张皋文生得清瘦,面部棱角分明,而性格十分和蔼平易,但关乎道义的问题,他一定明确表态,对自己的恩师也敢于直言,从不隐瞒观点。
D.张皋文擅长篆书,曾负责磨改重刻前代皇帝的玉印之事,他几次提出正确建议却都未被上奏,不仅体现出他的坦诚性格,还反映了位卑言轻的无奈。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尝私求见,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3分)
(2)文正喜进淹雅之士,阜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4分)
(3)天下事皆如是邪?吾位卑,能言之而已。(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