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③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④令日:“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日:‘‘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日:“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日:“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日:“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宫。③扈从:随从护驾。 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噗血:含血喷出。
——2008年高考文言阅读试题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小题2: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小题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小题4: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    )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小题5: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汝归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属何    (    )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小题6: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旬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 / ② / ③④B.① / ②④ / ③
C.①④ / ② / ③D.① / ② / ③ / ④
小题7: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
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 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 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答案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A
解析

小题: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只有结合文意,才能正确理解。A句写主管官员想加给高俅隆重的葬礼,但李若水认为这样不能终止平息众人议论,C句写李若水的仆人劝说他稍稍向粘罕低头,这样可以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母,D句写李若水不愿向金人低头而将被敌人处死的态度,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B句写金人不能忍受李若水责骂,将他拖出去痛打,据此可以肯定了A、C、D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曳”应作“拖、拉”讲。
小题:
本题考查古汉语“以”的用法,根据文意,句①“以”解释为“凭借”;句②“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句③“以’’与句②相同;句④“以”解释为“用”。据此可以判断C项是正确的选项。
小题:
本题考查少数文言实词的特定含义,上述四个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能单从字面判断它们的含义,这四个词语都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不应有多少难度。B项是错误的选项。“全首领”不是指保持高位,而是指全尸而死。
小题: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等,,与“殊”的含义,从语境看,句①是写李若水意欲揭露高俅的罪行,指出他的罪行与童贯一样,A、B两项的翻译意在帮助高俅开脱罪行,显然与李若水的意图相反,因此是错误的,“等”应解释“等同、一样”。句②写皇上不愿意到郊外与金人相会,“殊”是修饰不愿意的程度的,所以应解释为“很,十分”。据此答案应选D项。
小题:
本题题型与前一题相同,句①的关键是“遽’’的理解,从语境看,李若水不愿父母担心,希望仆人回去以后,不要急于把事情告诉他的父母,而是由自己的兄弟慢慢地告知父母,因此,“遽”应解释为“匆忙,急促”,解释为“惊慌”令人费解。句②的关键是“奈何”的用法,这句是写李若水对仆人的遗憾,他遗憾自己的行为连累了仆人,将“奈……何”译为“可怎么办”比“为什么”更能表达出自己的遗憾和无可奈何。因此,本题答案应为C项。
小题:
本题是考查句子内部的关系,句①意为“李若水抱着皇上哭泣,(挚希)痛骂金人为畜生”,是承接关系;句②意为‘‘尽管你昨天说了那些话,但宰相却一点没有发怒”,是转折关系;句③意为。如果今天顺从金人的意思,那么明天就得到富贵”,是假设关系;句④意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又怎能有两位主子呢”,是并列关系。据此可以判断D项是正确的答案。
小题:
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把握,对照原文,A项是错误的选项,皇上并没有当即接受李若水的意见,而是“章再上,乃止”。
译文
李若水,字清卿,是沼水曲周人。靖康元年,做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旧例,天子应该为他挂服举行哀悼。李若水说:“高俅凭宠幸之臣的身份而越级升到很显赫的地位,败坏军政,使金人长驱直入,他的罪应当与童贯一样。他能全尸而死,还应当追削官爵俸禄,显示给众人是朝廷抛弃他;而主管官员按照往常习惯,想加给他烦琐的礼遇,这不是平息众议的办法。”他上了两道奏章,才停止了为高俅举哀。
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请皇帝出城到郊外,皇帝很是为难,李若水认为不会有别的情况,随从皇帝到了金营。金人中途改变了计策,逼迫皇帝换下帝服,李若水抱着皇帝大哭,骂金人是狗类。金人把他拖出去,打伤了他的脸,他郁闷倒在地上,众人散去,留下几十名铁甲骑兵看守着他。粘罕下令说:“一定不要使李侍郎受伤害。”李若水绝食,有人劝他说:“事情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您昨天虽然说了不敬的话我国丞相并没有生您的气,今天顺从,明天就富贵了。”李若水长叹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李若水难道能效忠两位君主吗?,,他的仆从也来劝慰他,说:“大人父母年纪都很大了,如果能稍微委屈一下的话,以求能回家探视一下老人啊。”李若水斥责说:“我不能再顾家了,忠臣侍奉君王,只有一死,决无二心。然而我的双亲已经老了,你回去不要急着把我的情况告诉他们,让我的兄弟慢慢对他们说就是了。”粘罕下令将他推出去,他回过头骂得更厉害了。李若水来到郊外的一座祭坛下,对他的仆人谢宁说:‘‘我为国而死,是我的职责而已,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又不住地大骂,金人监军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着血,骂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割断了他的脖颈、割断了他的舌头而死,这年他三十五岁。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②显位,败坏军政,】;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小题3: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小题4: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小题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 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杼与庆封谋***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于,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
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相之相:辅佐
B.扌豕崔杼之子扌豕:挑拔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诛:***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与:结交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庄公死,更立景公                             得庆封,负之斧质
A.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后世以为法程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C.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崔杼之妻子及支属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   )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有删节)
注①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乖:违背B.揉竹为 纟亘 揉:柔软
C.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 施:设置D.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 部:部署
小题2: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B.(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C.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D.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小题3:
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戮,让他将功赎罪。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小题5:
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视椒则远矣 视:比B.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开花
C.莳以砂石则茂 莳:栽种D.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时:时机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自古人知贵兰”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不为无人而不芳 ②来岁不改其性 ③沃以汤茗则芳 ④平居与萧艾不殊
⑤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⑥其视椒则远矣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B.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
C.“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后人“贵兰”,是因为屈原在《离***》里种兰、佩兰、赋兰,以此来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
D.“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雪霜凌厉而见***,来岁不改其性也。
(2)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凐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第卑微,职位不振 卑微:地位底下B.以为得罪于圣门者 以为:认为
C.吊已死之鬼 吊:悬挂D.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 或:有的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人之生斯世也B.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
C.复以前乎此者D.吊以乐章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的一项是( )
人之生斯世也 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
① ②
未之思也 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
A.①相同 ② 相同B.①相同 ②不同C.①不同 ② 相同D.①②均不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个人认为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
B.人如果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没有什么两样。
C.作者认为,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的原因是史册记载了他们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最终使他们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
D.作者说即使那些所谓的高尚的,深谙性理学问的人,认为他的看法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他也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
(2)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