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40题。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季叔颇当时通儒,有人伦之鉴,尝谓所亲曰:“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开皇末,为奉礼郎。及颇坐汉王谅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40题。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季叔颇当时通儒,有人伦之鉴,尝谓所亲曰:“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开皇末,为奉礼郎。及颇坐汉王谅反事被诛,珪当从坐,遂亡命于南山,积十余岁。
高祖入关,除太子(李建成)中舍人,寻转中允,甚为太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巂州。建成诛后,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
贞观二年,代高士廉为侍中。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时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教宫人声乐不称旨,为太宗所让。珪及温彦博谏曰:“孝孙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视听。且孝孙雅士,陛下忽为教女乐而怪之,臣恐天下怪愕。”太宗怒曰:“卿皆我之腹心,当进忠献直,何乃附下罔上,反为孝孙言也!”彦博拜谢,珪独不拜曰:“臣本事前它,罪已当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肖,置之枢近,责以忠直。令臣所言,岂是为私?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诮臣,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而罢。翌日,帝谓房玄龄曰:“自古帝王,能纳谏者固难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齐,宣王贤主,杜伯犹以无罪见***,吾夙夜庶几前圣,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责彦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进直言也。”
十三年,遇疾,寻卒,年六十九。
(选自《旧唐书》)
3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宗指示之曰指示:指给……看
B. 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顾问:回头问
C. 臣本事前宫 本事:本来侍奉
D. 不以不肖不肖:没有才能
3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卿乃问朕是非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①齐桓公之郭②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C. ①帝默然而罢②举世混浊,何不承其流而扬其波?
D. ①何乃附下罔上,反为孝孙言也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8.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珪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①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
②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③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④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
⑤陛下忽为教女乐而怪之
⑥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珪的叔叔王颇是当时的大儒,很欣赏王珪,后来,王珪受叔叔的牵连躲在南山避罪十余年。
B. 王珪曾侍奉东宫太子李建成,很得太子信任。建成被***后,王珪又侍奉唐太宗,继续为官,但很多时候,太宗对他还是心存戒备的。
C. 王珪借古事劝谏君主,唐太宗虽不采纳,但是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D. 本文成功塑造了敢于劝谏君主的“谏臣”王珪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唐太宗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一面。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译文:
(2)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译文:
(3)时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教宫人声乐不称旨,为太宗所让。
译文:
答案

36、B
37、C
38、D
39、B
40、(1)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这是他灭亡的原因。
(2)太宗虽然没把这个美人赶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论。
(3)当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责备。
解析

36、B、顾问:咨询,询问
37、C、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并列”。A项中两个“乃”均为副词,译为“竟然”。B项中两个“之”均为动词,译为“到”、“去”。D项中两个“为”均为介词,译为“替”
38、D (③写太宗对他的话的理解后的表现,排除B、C;①写他对太宗关于卢江王的荒淫做法的评价的反问,意在引导皇帝深思,不是直言进谏)
39、B
40、(1)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这是他灭亡的原因。
(2)太宗虽然没把这个美人赶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论。
(3)当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责备。
[译文]:王珪,字叔玠,是太原祁县人。叔叔王颇在当时是博学的儒士,有辨别评述人的才能,曾经告诉亲近的人说:“我们家的希望,只在这个孩子身上了。”隋文帝开皇末年;王珪出任奉礼郎。到王颇因汉王杨谅反叛之事获罪被***,王珪应当一起被治罪,于是逃命到南山,前后达十余年。
唐高祖入关,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不久转任中允,太子李建成十分尊重他。后来因为受皇太子暗中谋反事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巂州。李建成被***后,唐太宗一向知道王珪的才能,召回任命为谏议大夫。
贞观二年,代替高士廉任侍中。唐太宗曾经在无事时和王珪闲聊,当时有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阴谋败露后没入宫中,唐太宗指着美人给王珪看,说:“庐江王不仁义,残***了她的丈夫并把她收为姬妾。暴虐至极,能有不灭亡的吗!”王珪离开座位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娶这个妇人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太宗曰:“***人而夺取他的妻子;你竟然问我对错,这是为什么?”王珪回答说:“我从管子那里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那里的父老说:“郭国是什么原因灭亡的?”父老说:“因为他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桓公说:“如果象您所说的那样,(郭君)那是贤明的君主,怎么到灭亡的地步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这是他灭亡的原因。”现在这个妇人还在你身边,我私下认为您心里认为李瑗的做法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是错的,这就是所说的知道坏人而不能使他离开。”太宗虽然没把这个美人赶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论。
当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因教宫人声乐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责备。王珪和温彦博进谏说:“孝孙非常精通音律,不是不用心,只恐伯陛下询问的那个人不合适,而扰乱了陛下的视听。况且孝孙是高雅人士,陛下忽然因为教女乐的事而责怪他,我担心天下人知道了都会吃惊。”太宗发怒说:“你们都是我的心腹,应当进献忠诚正直的言论,为什么竟然顺从属下欺骗皇上,反而替孝孙说话!”彦博叩拜谢罪,王珪自己不叩拜,说:“我本来侍奉前东宫太子,按罪已经应当被处死。陛下体恤宽恕我的性命,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安排我担任重要的职务,以忠城正直要求我。今天我说的,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没有想到陛下忽然用没有根据的事来责备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对不起陛下。”唐太宗默然不语,不欢而散。第二天,唐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接受劝谏本来很难。从前周武王尚且不任用伯夷、叔齐,周宣王是贤明的君主;杜伯还是在无罪的情况下被***了,我日夜希望接近前朝圣贤,很遗憾不能赶得上古人。昨天责备彦博、王珪,我十分后悔。你们不要因此而不进直言了。”
贞观十三年,生病,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核心考点
试题【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40题。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季叔颇当时通儒,有人伦之鉴,尝谓所亲曰:“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开皇末,为奉礼郎。及颇坐汉王谅反】;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05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同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局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甚民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
10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存问耆老孤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犹饥者甘糟糠甘其食美其服
C.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0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的一组是()
①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
②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③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④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
⑤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⑥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⑦天子闵惜,下诏称扬
⑧病且死,属其子曰:“必葬我桐乡。”
A.②③⑥⑦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⑧ D.②④⑦⑧
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出身农夫,为人公正、宽容,尊重人,帮助人,深得吏民敬爱。
B.胶东相张敞会见朱邑,劝朱邑为国家广荐贤才,朱邑受到很大启发,并实际去做。
C.朱邑身居高位,生活节俭,把俸禄拿出来供养族人和乡亲,家无余财。后皇帝赐其子黄金百斤,用于祭祀。
D.朱邑与桐乡百姓感情深厚。临死嘱咐儿子将自己埋葬在桐乡,他认为百姓比自己的子孙还要亲切、可信。
10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译文: 
(2) 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心胃痛一症,《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金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                ——《醉花窗医案》
17.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分)
(1)《金鉴》遵之(       )      (2)邻有妇人病胃痛者(       )
(3)王辄以失笑散治之(        )    (4)殆冥冥中之报也(       )
18.“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是___(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故业医,货药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0.医士王维藩服用失笑散丧命,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13分)
兴 贤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23.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分)
24.对“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的情况,也都是相同的。
B.然而这中间由盛世到末世的转变,也都是一致的。
c.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相同的。
D.然而这中间盛世到末世的道理,也都是一样的。
2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4分)
A.对于人才的重要性,连普通人都是能够认识到的。
B.人才对振兴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作者认为盛世人才辈出,而衰世人才凋零。
D.题为”兴贤”,意思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E.盛世的君王重视人才的作用并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F.对人才截然不同的态度,会导致国家命运的迥异。
26.(4分)文章运用了许多史实,从写法上看,起到了□□□□的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写这
篇文章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
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予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注: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    劝:勉励
B.而数无盐令曰      数:列举……罪状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侍奉
D.秦穆公出游而车败败:失败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赵襄子围于晋阳②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①遍饮而去之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①遂克晋,虏惠公以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①唯赫不失君臣之礼。②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论述了“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的欺上瞒下。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C.野人***了秦穆公的骏马,穆公非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伤身,这件事使他在后来秦晋之战中得到野人的帮助,反败为胜。
D.倡导仁政的孔子担任司寇时***了聚徒讲学的少正卯,国相子产***掉兴办私学的邓析,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乃倍从约倍;背弃
B.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
C.齐,韩之与国也与:给予
D.贬蜀王,更号为侯贬:降低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   )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伤 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 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被刺***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
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
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小题4: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4分)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3分)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