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论范增   苏轼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杀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杀其所立,项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卿子冠军:宋义.义帝任命的上将军.直接领导项羽、刘邦。号辫子冠军.在领导起义军救赵时。因坐观秦军圈赵被项羽矫命所杀。②义帝:项粱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义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秘密的交往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职分,职责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提拔,选拔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可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说明范增离开项羽的好时机和能成为大丈夫的一组是(   )(3分)
A.当以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而欲依羽以成功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增之去。善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刘邦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并逐渐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一怒之下,离开项羽,要回彭城。
B.项梁、项羽之所以能迅速兴起,是因为项梁他们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帝;而其他诸侯之所以背叛项羽,是因为他弑义帝。
C.苏轼认为义帝单单派遣刘邦先入函谷关却不派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宋义,并提拔为上将军,这样做是不贤能的。
D.苏轼认为范增已经七十岁了,与项羽的关系和谐就留下辅助他,不和谐就离开他,不在此时明白离开和留下的道理,却想依赖项羽成就大业,这实在是浅薄啊。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堪,忍受。)
小题2:A(结合原文可以看出)
小题3:C(恰恰相反,苏轼认为义帝这样做是贤能的表现)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好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
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 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予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却能 够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 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使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 主呢?
我曾经评论过义帝:认为他是贤明的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予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予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论范增   苏轼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初举孝廉。顺帝末,江淮盗贼群起,州郡不能禁。或说大将军梁冀曰:“朱公叔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若以为谋主,贼不足平也。”冀亦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及桓帝即位,顺烈太后临朝,穆以冀亲重,望有以扶持王室,因推灾异,奏记,以劝戒冀。
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穆又著《绝交论》,亦矫时之作。梁冀骄暴不悛,朝野嗟毒,穆以故吏,惧其衅积招祸,复奏记谏。冀不纳,而纵放日滋,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穆言切,然亦不甚罪也。
永兴元年,河溢,漂害人庶数十万户,百姓荒馑,流移道路。冀州盗贼尤多,故擢穆为冀州刺史。州人有宦者三人为中常侍,并以檄谒穆。穆疾之,辞不相见。冀部令长闻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及到,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以威略权宜,尽诛贼帅。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有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玉匣、偶人。穆闻之,下郡案验。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帝闻大怒,下穆廷尉狱。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帝览其奏,乃赦之。
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于是征拜尚书。穆既深疾宦官,及在台阁,旦夕共事,志欲除之。乃上疏言可悉罢省,遵复往初,率由旧章,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帝不纳。后穆因进见,口复陈常侍、小黄门宜皆罢遣,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帝怒,不应。穆伏不肯起。自此中官数因事诋毁之。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
论曰朱穆见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绝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蔡氏贞孤之言其为然也!
——选自《后汉书.列传三十三》,有删改。
注:僭:超越本分,过分,旧时指下级冒用上级的名义或器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遵复往初,率由旧章大抵
B.梁冀骄暴不悛阻止
C.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交流、沟通
D.乃辟之,使典兵事掌管、主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穆以冀亲重以威略权宜,尽诛贼帅
B.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帝览其奏,乃赦之
C.望有以扶持王室,因推灾异后穆因进见,口复陈常侍、小黄门宜皆罢遣
D.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穆从小就对父母非常孝顺,且喜好学习。他集中精力练习、背诵,有时因为注意力太集中,连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
B.大将军梁冀专权,骄横跋扈,朱穆连上奏记劝谏,从一开始就言辞激烈地批评梁冀的错误,但梁冀始终没有接受朱穆的批评。
C.朱穆为人刚直,痛恨宦官,在冀州刺史任上,就因严惩一宦官僭越礼仪的行为而触怒朝廷,被捕关押在廷尉狱。幸得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方获赦免。
D.朱穆痛恨时俗浇薄,风化不淳,于是写文章矫正世俗。但被时人认为是孤僻之人,所以,被贬居家后再也没人敢向朝廷举荐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玩,游览。
B.鲍叔遂管仲进:推荐,进献。
C.管仲用,任政于齐既:既然。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不贤,没有才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鲍叔不我为不肖②险远,则至者少
B.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鲍叔能知人也②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吾尝三仕三见逐君②其势弱
D.①吾尝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知我不羞小节”的“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B.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鲍叔齐公子小白D.素刘侯张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B 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 不得已而为盗耳                         D 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搭成鳌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墨 翁 传  高 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①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②,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③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④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黧lí:黑色。  ②玄圭:黑色的玉。  ③弸pénɡ:充满。  ④徼jiǎo: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磨墨沈数斗沈:汁液
B.所制墨,有定直直:价钱
C.卑贾以饵众卑:降低价格
D.遂书以为传传:使流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B.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试之则若土炭D.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
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墨翁立传,借墨翁美好的艺术形象,鞭挞了追名逐利的市侩嘴脸。
B.作者以赞美的笔触刻画了墨翁这一人物,在墨翁身上有作者自己的投影。
C.墨翁是一位归隐山林的隐士,其名字不被人知,服饰、行为也异于常人。
D.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于一炉,爱憎鲜明地表明了高启对社会、人生的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②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太子未死也。”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③。有间,太子苏。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①舍长:谓客馆之主事者。舍,客馆,接待宾客之处。  ②治:举行。穰:通“禳”,去除邪恶的祭祀。 ③三阳五会:百会穴的别名。《针灸大成》卷七说,“百会一名三阳,一名五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与语曰间:悄悄地
B.先生得无诞之乎诞:欺骗
C.偏国寡臣幸甚幸:宠爱
D.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厉:通“砺”,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奚以知其然也
C.暴发于外,则为中害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扁鹊曰:其死何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是勃海郡郑地人,姓秦,名越人,年轻时做客馆的主管,在与客人长桑君的交往中获得长桑君的认可,于是长桑君就把秘方送给了他。
B.扁鹊路经虢国时,根据中庶子对太子病情的叙述,判断出太子并未死,只是昏厥而已,并说自己能治好太子的病。
C.扁鹊说自己能医活太子,中庶子起初并没有相信,但听了扁鹊的进一步陈述后,他还是把扁鹊的话报告了虢君。
D.扁鹊自告奋勇要救活暴病而死的虢国太子,别人不相信,扁鹊于是进去诊视一番,发现虢国太子耳鸣鼻张,身体还没变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