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2分)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2分)
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斯用兵之效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故为之文以志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列句子所属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赵尝五战于秦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相与枕藉乎舟中
4.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原文: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                                                                    
答案
1.B 2.A 3.D  4.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六国)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不容易判断。
解析
1.速:招致 2.均为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B.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C.代词,“它”,指赵国/副词,表揣测,“大概”。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地”3.例句和D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被动句。B. 宾语前置句。C.宾语前置句。4.要点:①“数”、“理”皆指命运;②“当”通“倘”,如果;③“量”,判断
参考译文
㈠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㈡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了,统统运进了阿房宫。在这里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阿房宫中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建筑物上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横直密布的瓦缝,比身上衣服的线缝还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秦始皇这个独夫,却越来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2分)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⑴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原文: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
译文:                                                               
⑵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3分)
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①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 谥曰武。敕义兴郡发五百丁会丧。            《梁史 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从夜达旦不辍               辍:停止
B.沮我军势                     沮:挫伤
C.去涡阳四十里                 去:离开
D.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     寇:侵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须虏大合,然后与战          秦伯说,与郑人盟
C.鼓噪而攻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庆之收之以归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陈庆之骁勇善战的是: (  )
①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②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③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④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   ⑤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⑥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庆之年少时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而且通宵达旦地下,在其他的侍从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曹仲宗等因种种原因想撤军,但遭到陈庆之的反对,他认为只要置兵于死地,就有获胜的希望,并表示如果班师退却,他就依照皇上的密敕来行事。
C.侯景率七万大军进犯楚州,在刺史桓和陷没的情况下,陈庆之坚决抵抗,朝廷派来的援军还未到达,他已经打败了侯景的军队。
D.战胜侯景军队的第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到救济。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语段断句。(4分)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会泸州蛮乞弟扰边,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 “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
自雷徙循。子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子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子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子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子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子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文有删节)
[注]①举武艺: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
②乞弟:泸州西南少数民族乌蛮首领斧望个恕的儿子。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畜弓箭     畜:储备                  B.尤与之善     善:交好
C.予方乏困   乏:疲乏                  D.尚何以发之   发:宣扬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巢谷幼时随父学习,后进京赶考,却弃文从武,不久学成,可惜最后没有考中武举。
B.巢谷与作者是同乡,且相交甚笃,因而不顾高龄和体弱去看望远谪岭南的苏辙兄弟。
C.文章通过完成存宝嘱托和探望苏氏兄弟等情节,刻画了巢谷重朋友情谊的性格特点。
D.作者对巢谷的品德才能非常欣赏,对他的一生遭遇则充满同情,为此写·卜了这篇传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4分)
译文: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忐也。(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
[注]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子没有直接告诉戴不胜应如何伎宋王向善,而以楚大夫之子学说齐国话来设喻。
B.孟子认为,让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言的熏陶,假以时日,就能学会说齐国话。
C.孟子否定了戴不胜让善十薛居州住在王宫中的做法,认为那样做无法使宋王向善。
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子认为,如果宋王身边都是善士,宋王自然就能够向善。
(2)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山成语                      ;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作。
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故何哉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①所惜者名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④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