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A.前言戏之耳予之不仁也B.末之也已子之武城C.偃之言是也天下之恶皆归焉D.使子路反见之不得与之言...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
A.前言戏之耳予之不仁也
B.末之也已子之武城
C.偃之言是也天下之恶皆归焉
D.使子路反见之不得与之言

答案

A
解析

代词,无意义;B动词“到”; C助词“的”; D代词)
核心考点
试题【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A.前言戏之耳予之不仁也B.末之也已子之武城C.偃之言是也天下之恶皆归焉D.使子路反见之不得与之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指出下列“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君子义以为上子路行以告
B.公山弗扰以费畔孔子辞以疾
C.以杖荷蓧以季、孟之间待之
D.而谁以易之君子学以致其道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   )              
A.子路贤于孔子无求备于一人
B.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C.明日,子路行以告道之不行,已知矣
D.孔子辞以疾仲尼焉学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两则史料译成现代汉语,与课文加以比较。
1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魏加封张郃居于特进的官位。特进,本为荣誉称号),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晋陈寿《三国志· 张郃传〉)
2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关中,戮谡以谢众。(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上厉精图治。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
(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一有狂夫窃发偷偷地
B.上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咨询
C.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拖欠
D.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输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出于不意
B.上怒,召而让之曰天下何由而治乎
C.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
D.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忧虑的不是周边的戎狄等族的侵扰边境,而是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战争的威胁、国家的安危。
B.唐太宗对身边的卫士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卫士自强自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兵强将。
C.魏徵提出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的策略,但不久唐太宗又重发敕令,改变主意征收租调,导致了失信于民。
D.唐太宗曾误会了魏徵。经过沟通,唐太宗不仅废止了不讲信用的征兵政令,而且奖赏了魏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⑤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洎牧以谗诛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日削月割                 不知日之入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其实亦百倍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6.下列句子中,不全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弊在赂秦                  ②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⑥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④⑥⑦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1、2节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4两节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论证时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5、6节,由论古过渡到讽今,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作者认为只要齐、燕、赵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攀附秦国,燕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赵国善待名将,那么秦国就无法灭掉齐燕赵等六国。
C.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分)
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