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太祖陈师河朔,...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太祖陈师河朔,争霸关西,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为大将,统兵四出,所至立功,历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以宝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定魏博,十三年,攻相、卫、洺、磁,下之,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八月,宝以邢州降,庄宗嘉之,进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待以宾礼,位在诸将上,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契丹之寇幽州也,周德威危急,宝与李存审从明宗击契丹于幽州西北,解围而还。胡柳之役,诸军逗挠①,汴军登无石山,其势甚盛。庄宗望之,畏其不敌,且欲保营。宝进曰:“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王彦章骑军已入濮州,山下唯列步兵,向晚皆有归志,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已得,断在不疑。今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胜,设使余众渡河,河朔非王有也,王其勉之!”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十八年,张文礼***王镕叛,宝帅师进讨。八月,收赵州,进渡滹水,擒贼党张友顺以献。九月,进逼真定,结营西南隅。掘堑栅以环之,决大悲寺漕渠以浸其郛②。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来援镇州,前锋至新乐,众心忧之。宝见庄宗,指陈方略,军情乃安。敌退,加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王处瑾之众出城求食,宝纵其出,伏兵截击之。饥贼大至,诸军未集,为贼年乘;宝乃收军退保赵州,因惭愤成疾,疽发背而卒,时年六十。同光初,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郡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逗挠:军事用语,曲行避敌以观望。②郛:外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梁太祖陈师河朔             陈:部署
B.契丹之寇幽州也               寇:盗贼
C.向晚皆有归志                 向:迫近
D.王其勉之                     勉:努力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正面表明阎宝“善谋略”的一组是(  )
①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           ②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③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           ④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⑤指陈方略,军情乃安             ⑥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阎宝为梁邢洺节度使,后来庄宗进攻邢洺,连下诸城,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孤城独守,无后援,最后阎宝率邢州部众归顺了庄宗。
B.庄宗很欣赏阎宝,对他礼遇有加。阎宝身兼数职,地位在诸将领之上,常常参与国事的谋划与决断。
C.契丹入侵幽州,占据无石山,攻势强盛,庄宗担心不能抵御,想要退守。阎宝分析军情,  陈说利害,庄宗很受震动,后来率军奋力攻山,大败契丹军。
D.阎宝有谋略,胡柳之战,庄宗听其言,大败汴军。契丹兵援镇州时,阎宝又在众心忧虑的情况下陈说方略,稳定了军心。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
(2)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
答案

4.B.
5.B.
6.C.
7.(1)现在如果带兵后退,一定会被敌军追击,我方军队还没有集结,加上听说敌军胜势,就会不战而自己溃败。
(2)庄宗听了很是震动,说:“如果没有您,几乎计谋错误。”
解析

4.寇:侵犯。
5.①是说阎宝在其他城池失守的情况下能独守邢州,这个事实的陈说不能体现出他的谋略;②是表现庄宗对阎宝的器重,是侧面表现其“善谋略”;④是庄宗的行为。
6.“登无石山,其誓甚盛”的是“汴人”,即后文的“汴军”,也就是后梁的军队。
7.(1)采分点:“引退”译为“带兵后退”,“为所”表被动,“乘”译为“追逐、追击”,“溃”译为“乱”或“溃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采分点:“耸”通“竦”,震动;“微”译为“如果没有”,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亲阎佐,曾任海州刺史。阎宝年轻时做朱瑾的牙将,朱瑾驻守兖州失守,阎宝与朱瑾手下的胡规、康怀英归汴梁,都被提拔任用。自从梁太祖进军河朔,在关西争霸,阎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自为大将,率领军队四面出击,所到之处都建立战功,历任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让阎宝做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平定魏博,十三年,攻打相、卫、洺、磁四州,都攻克了,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是孤立无援。八月,阎宝率邢州投降,庄宗嘉奖他,阎宝晋升官职做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担任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等职,庄宗以宾客之礼对待他,每有事情谋划,就与阎宝商议决断。
契丹进犯幽州,周德威形势危急,阎宝与李存审跟随明宗在幽州西北攻打契丹军队,解周德威之围后回师。胡柳之战,各军曲行避敌,持观望态度,梁军登上无石山,军势强盛。庄宗望见,害怕自己军队不能与之对抗,想要退守。阎宝进言说:“大王深入敌境,主力军队之外的部分军队战事不利,王彦章的骑兵已经进入濮州,山下只有步兵陈列,天色将晚,士兵都有了归意,我们发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他们,他们一定会败退逃跑。现在如果引兵后退,一定会被敌军追击,我方军队尚未集结,加上听闻敌军胜势,就会不战而自己溃败。大凡作战,决定胜负,在于正确地估计形势;决定战斗,在于正确地了解敌情.形势和敌情都已经掌握了,决定就要下得果断。现在大王的成败,就在此一战,如果不能取胜,假如余下人马度过黄河,黄河以北的地区就不归大王所有了,大王一定要努力迎战啊!”庄宗听了很是震动,说:“如果没有您,几乎计谋错误。”于是率领骑兵大声呼喝,挥动长矛登上无石山,大败梁军。
十八年,张文礼***死王镕反叛,阎宝率军进攻讨伐。八月,收复赵州,进军渡过滹水,擒获叛贼的同党张友顺献给庄宗。九月,军队进逼真定,在西南方扎营。挖掘壕沟,建栅栏来环绕着它,挖开大悲寺漕渠来淹没敌城的外城。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大军来援救镇州,前锋抵达新乐,军中众人都很担忧。阎宝见庄宗,陈说策略,军情才安定下来。敌人退军,加封检校侍中。三月,城中发生饥荒,王处瑾的部下出城寻找食物,阎宝放他们出去,埋伏军队截击他们。饥饿的敌军士兵大量涌至,其他军队尚未集结,阎宝被敌人追击;于是阎宝收兵退守赵州,因此感到耻辱,愤恨而病,背上毒疮发作而死,时年六十岁。同光初年,朝廷追赠阎宝太师之职,晋天福年间,追封他为太原郡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太祖陈师河朔,】;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任  峻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河南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①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③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六)
【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③枣祗zhī:陈留太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胜:战胜,超过。
B.明府若能唱之唱:倡导。
C.若权行河南尹事     行:代理。
D.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   典:掌管、负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的一组是
A.众不知所从若属皆且为所虏
B.太祖以峻功高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起于枣诋而成于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祖流涕者久之不嗜***人者能一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峻在东汉末年军阀纷争的局面中,说服中牟县令杨原首先起事讨伐董卓,后来他又带人跟随曹操,应该说是一个有胆有谋的俊杰。
B.任峻很得曹操信任,担任典农中郎将时,向曹操建议在许下用屯田制来筹集军粮,于是得谷百万斛,使仓廪皆满,对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C.官渡之战中,为把粮食运到前线,任峻让一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并进,组成双层军阵来环绕保卫运粮车队。这样一来,敌人就不敢接近运粮的队伍。
D.任峻为人宽厚有度量,又通晓事理,每有上陈的建议,曹操很赞成。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设渔者对智伯     
柳宗元
智氏既灭范、中行,志益大,合韩、魏围赵,水晋阳。智伯瑶乘舟以临赵,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焉。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曰:“臣始渔于河,中渔于海,今主大兹水,臣是以来。”曰:“若之渔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鱮、鱣、鰋①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②焉。夫鲔之来也,从鲂鲤数万,垂涎流沫,后者得食焉。然其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为螭龙③。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宛委冒懵,环坻溆而不能出。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始晋之侈家,若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以十数,不能自保,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尝裂而食之矣,是无异魦鱮鱣鰋也。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④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犹以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将不止于赵。臣见韩、魏惧其将及也,亦幸主之蹙于晋阳。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以为咸在机俎之上,方磨其舌。抑臣有恐焉,今辅果⑤舍族而退,不肯同祸;段规⑥深怨而造谋,主之不寤,臣恐主为大鲸,首解于邯郸,鬣摧于安邑,胸披于上党,尾断于中山之外,而肠流于大陆,为鱻薧⑦,以充三家子孙之腹。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注释:①魦鱮鱣鰋:即小鱼、鲢鱼、鳝鱼、鲇鱼    ②鲔:鲟鱼和鳇鱼的古称。   ③螭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④胤:后嗣,后代   ⑤辅果:人名,原为智伯瑶同族,认为智伯必导致智姓灭亡,因而声明脱离智姓,改姓辅。  ⑥段规:韩康子的大臣,曾受智伯瑶的侮辱,深怀怨恨。后来智伯瑶久攻晋阳不下,段规首先发难,***了智伯瑶。     ⑦鱻:鲜食。薧:干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鳍秃翼,颠倒顿踣踣:跌倒
B.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焉伺:窥探
C.北蹙于碣石,槁焉槁:干枯
D.鬣摧于安邑摧:折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向之从鱼之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若之渔何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背景,作为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灭了范氏、中行氏之后,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于是他胁迫韩、魏共围晋阳。结尾与开头呼应,智伯被韩、魏、赵灭亡。
B.魦鱮鱣鰋因“好臣饵”被捕获,大鲔因“慕为螭龙”最终只能绕着暗礁浅滩转动,大鲸在一口吞掉了几十条大鱼后仍不免枯死,文章前半部分说鱼是为下文喻理作铺垫。
C.文章第三段将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与魦鱮鱣鰋,范氏、中行氏与大鲸,晋伯与大鲔类比,以鱼之贪而得死,喻人之贪而取败,于描写、议论中蕴含深刻哲理。
D.文章借渔者之口,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贪鄙之徒作了十分形象的描写,意在说贪得无厌不知满足者,就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自己也免不了被人吞并或消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交友与处世
万章问曰①:“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⑤,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⑥,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⑦!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⑧?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⑨,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⑩。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节选自《孟子》)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
②狷(juàn):洁身自好。
③琴张、牧皮:未详。曾皙:孔子的弟子。
④嘐(xiāo)嘐:志大言大。
⑤夷:语首助词,无义。
⑥絜(xié):通“洁”,干净。
⑦原:同“愿”,谨善。
⑧踽(jǔ)踽: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
⑨佞(nìnɡ):能说会道。
⑩反:同“返”,返回。
慝(tè):奸邪。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贼:残害……的人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用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不掩焉者也
②一乡皆称原人焉
③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④生斯世也,为斯世,善斯可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 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    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        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                 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        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注:申胥即伍子胥。耦:耦耕,两人并耕。这里指申胥辅佐先王阖闾治国。荆:楚国。柏举之战,吴国打败了楚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刈***四方之蓬蒿刈:割
B.孤岂敢自多多:赞美
C.能遂疑计恶遂:就
D.孩童焉比谋比: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讯申胥曰B.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
夫不违,乃违也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
C.以不陷于大难D.吴王还自伐齐
骤救倾以时                             不自安恬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无差伐齐胜利返回即斥责嘲弄当初反对伐齐的伍子胥,逼其告老还乡。
B.伍子胥一番言论的实质就是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
C.伍子胥在预见到吴国必将灭亡的情况下,毅然自刎,用死谏吴王,表现了他刚正爱国的品性
D.吴王夫差的言行暴露了他的刚愎自用和专横残暴。这正是他悲剧结局的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