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雪涛阁集》序(节选) 袁宏道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tīng)红鹤翎,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雪涛阁集》序(节选)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tīng)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句意:牡丹花中的革呈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与左紫、溪绯等品种不同的样子)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序。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注]①《雪涛阁集》,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料,字进之,号渌萝山人,湖南桃源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    媸:丑恶
B.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袭:穿(衣)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矫:矫正
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释:解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故草木之无情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B.有才者屈于法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古今文人为诗所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D.有以平而传者                            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没有受文章体裁的束缚,先淋漓尽致地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而在最后才落脚文题。
B.首段作者先从正面立论,说明文章“必变”的道理;然后以驳论的笔调,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在论及“复古”时,作者照应首段的驳论,批驳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对近代文人予以了全盘否定。
D.最后一段,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9.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语段断句。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答案
6.D
7.B
8.C
9.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解析
6.释:放下,舍弃,解除。
7.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事理。C项助词,“为……所”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D项因为;用来。
8.对近代文人并没有全盘否定。
9.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雪涛阁集》序(节选)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势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是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革呈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与左紫、溪绯等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的衰败,从而洞察文章一定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沿用古人话语的遗迹并且假充为高古,这就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那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复古的理论用来超过宋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作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两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了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特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的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
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不足以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追窘诘屈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脱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胶着状态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取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雪涛阁集》序(节选) 袁宏道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tīng)红鹤翎,不】;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阎典史传
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巡抚状闻闻:使听到
B.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乘:登
C.输不必金必:一定
D.若将缒城斫营者斫: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      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            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⑥宁斩吾头,奈何***百姓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害,逃往吴国。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6.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               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                   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               审:慎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日:“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晏如:安然,平静
B.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夺:使之改变
C.愿陛不少宽假之宽假:宽容、宽纵
D.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数:计算、查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
①行本率吏民拒之       ②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③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④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
⑤至尊……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⑥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引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⑥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行本读书刻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也不能干扰他读书。
B.当高祖在殿前责打一位郎中时,刘行本进行了劝阻,皇帝马上就听从了刘行本的意见。
C.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治罪。
D.后来当太子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熲,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熲少明敏,有器局。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熲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渝意。熲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对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琉,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涉。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对熲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争上旨,遂遣颎。熲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熲预为上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待宴于卧内,上撤御帏以踢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熲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干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注】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期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对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上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洙之,渚子徒边。
熲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注】高蹈: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义项为①远游②过隐居的生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寻:不久
B.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
C.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听事:处理政务
D.渚子徒边徙:流放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云渤海蓚人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①焚挢而战②吾尝跤而望矣
C.①朝臣莫与为此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①及蒙任寄之后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政时,知晓高颎精明强干,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池召入丞相府,随着其它官员困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加看重高颎。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最终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不刻意乞求,在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反而避开权力地位,上表辞职让位于人,但皇上没有接受反而授予左卫大将军之职。
D.高颎文武兼备,被委以重任后,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因对炀帝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被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对加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坟典之肆:书店。坟典,即“三坟”“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书籍。
B.刘东山,世宗时三辅捉盗人。三辅: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治理的地区亦称三辅,后指京城及附近地区。
C.到巳牌时分,忽然作起大风,扬沙拔木,非常厉害。巳牌:古代以“地支”顺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官府前设牌报时,巳牌即巳时,相当于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D.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举人: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妈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