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⑤而忍⑥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
④几jī:时机。⑤瑕衅:可乘之机。⑥忍:下狠心。
小题1: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斯闻得时无怠怠:危险
B.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C.由灶上***除***:通“扫”,“***除”,即“扫除”
D.诸侯复强,相聚约从从:通“纵”,合纵。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昔者秦穆公之霸
B.秦之乘胜役诸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其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3:下列选项都属于李斯的老鼠哲学(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一项是( )
①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②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       ④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⑤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小题4: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B.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C.“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D.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3分)
                                                                 
(2)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3分)
                                                                 
(3)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优越的环境。
(2)反对世俗,厌恶名利,标榜自己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3)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
解析

小题1:怠:松懈,放过。
小题1:A,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代词,用在时间词后,可译作“……的时候”。 B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提宾的标志。C都是介词,表凭借、依靠。D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连词,表假设关系。
小题1:李斯的老鼠哲学由“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句可看出,要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②谈论形势,④秦王连横策略,不属于李斯老鼠哲学。
小题1:A.是其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根源,但说明不了“入秦”的原因。B.只表现了秦之强大,仍未准确、全面说出其“入秦”的原因。D.文章并未表现李斯有“名垂史册”之想。
小题1:(1)不肖,1分;处,1分;大意一分。
(2)非世,1分;自托,1分;大意1分。
(3)拜,1分;阴,1分;赍持,1分;大意1分。
【附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在临行之前,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 
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谏逐客书》。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9分,每题3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过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羞耻
C.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D.士大夫之族 族:一类
小题2: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灵异者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小题3: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式B.本段论述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从正面论证D.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30分)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逝者如斯 _____________ (2)而未尝往也             (3)而吾与子之共适_________ 
(4)而卒莫消长___________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   
(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4分,每题2分)
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C.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犯乃死,重负国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聿修传(节选)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紬为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净寡欲,与物无竞竞:争。
B.其见知如此 见:见识。
C.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遗:赠送。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间:嫌隙,不满。
小题2: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为官廉谨的一组是
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
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
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州中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特意拜访旧友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3分)
译文:                                                   
(2)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3分)
译文:                                                   
(3)因击沛公于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俶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且斗,君宜亟去。”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留知顺州。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诏录其家五人。
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
【注】 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馌:送食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谒:拜谒,拜访
B.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次:驻扎
C.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罹:遭遇
D.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殿:殿下,尊称
小题2:下列句子表现陶弼“文武双全”的一组是(  )
A.课民植木官道旁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B.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为土囊千余置道上
C.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至李师中,卒浚之
D.因从学兵法,能主持论纵横所得俸禄,悉以与人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弼年轻时在吴中游历,多次遇险,又多次幸免于难,说明他的机敏。后来遇上丁谓,它才得以学兵法,讨贼立功,做上阳朔主簿。
B.陶弼受杨畋之命,准备领兵前往会合诸将合击侬智高。但还没有到达,侬智高就领兵仓皇退去。陶弼在途中遇上了许多侬智高的散兵,陶弼就假托杨畋的命令,张榜于道路两旁,答应不处死他们,于是收得了一千多投降的散兵。
C.陶弼作为一方父母官,很能为百姓着想。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上级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大为便利;他身先士卒,领导军民抗洪救灾,使邕州遭受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D.陶弼跟随郭逵征战富良江,得胜班师时,由于组织不善,军队非常混乱。全仗陶弼临危不乱,妥善组织,郭逵才能平安回来。陶弼非常乐善好施,所得的俸禄,都拿来分人,而自己家里却很贫困。他死后,他的妻子还要租房子来住。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②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于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