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颁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史记·南越列传》)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足:值得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苦:痛苦
C.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稍:逐渐,渐渐
D.败数县而去焉去:离开,离去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南海尉任嚣病且死B.击灭南越而并王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军乎且秦而赵弱
C.佗因此以兵威边D.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
皆以美于徐公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小题3: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第Ⅱ卷(120分)
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4分)
译文:                                                                  
(2)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3分)
译文: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B ( 苦:怨恨)
小题1:D(A。将/就是  B。并且/又  C。用、率领/认为  D人称代词他们)
小题1:B(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小题1:(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得分点:兵、绝、会各1分,句意2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得分点:为、中国、释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小题1:( 苦:怨恨)
小题1:A。将/就是  B。并且/又  C。用、率领/认为  D人称代词他们
小题1:(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小题1:略
译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朝时被任命为南海郡龙川县县令。到秦二世统治时,南海郡尉任嚣患病将死,他将龙川县令赵佗召来,对他说:“秦朝施行无道暴政,天下的百姓都十分怨恨,项羽、刘邦、陈胜、吴广等等都分别在各州郡聚集民众,组织军队,像猛虎一样来争夺天下。中原地区扰攘动乱,不知何时才能安定。南海郡地处偏远,我担心那些盗匪的军队侵占地盘会打到这里来。我想起兵切断新修的道路, 自己作好防守的准备,以等待诸侯的变化,但正碰上病势加重。再说,番禺背靠着险峻的山岭,又有南海阻隔,占地数千里,还有不少中原地区的人士辅佐,这些也是成为一州之主的凭借,因此可以借此建立国家。郡中的官员都不配与他们议论这些事,因此召你前来,告诉你我的这些想法”。随即将任命文书交给赵佗,让他代行南海郡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立即向横浦、阳山、湟溪关等处传送檄文,命令说:“盗匪的军队就要来攻打,赶快切断道路,集合军队,防守自卫。”于是赵佗乘机用刑法逐步诛杀秦朝任命的官吏,任用自己的亲信为代理的官员。秦朝灭亡后,赵佗便发兵攻打、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地区的百姓劳累困苦,于是便放过赵佗,没有派兵征讨。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派遣陆贾到南越,趁势封赵佗为南越王,颁给符信,互通使节,让他协调百越各部落,保持和睦关系,使他们不要成为汉朝南部边境的祸患。南越的边界与长沙国邻接。
到了吕后执政时,有关的官员提请禁止南越在边境设市进行铁器的贸易。赵佗上表说:“高祖皇帝封我为南越王,双方互通使节和货物。如今陛下听信谗臣的主意,将蛮夷视为异类,断绝器物交易,这一定是长沙王的诡计。他是想倚仗朝廷的势力,歼灭南越,吞并南越的疆土,并以此来显示功绩。”于是,赵佗竟自加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边境的城镇,攻占了几个县城后便撤兵退走。吕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率军前往讨伐。正赶上天气酷热,气候潮湿,军中疫症流行,军队无法翻越阳山岭。过了一年,吕后驾崩,朝廷于是停止了军事行动。赵佗乘机率领军队到边境耀武扬威。又使用财物笼络闽越、西瓯、骆等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听从赵佗的役使,这样,赵佗所控制的区域有一万多里地。赵佗于是乘坐黄屋左纛车, 自称皇帝,与汉朝天子没有什么区别。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本大题38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之宜兴革者,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少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①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后来成为明景泰帝)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① 橐:布袋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其罪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吏部授:教授
C.超兵部右侍郎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复起:起用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生七岁,有僧奇二虫又何知?
B.师还,赏赉诸大臣等蹴尔而之,乞人不屑也
C.周、晋诸王亦言之,复命谦巡抚家祭毋忘告
D.驾陷土木,京师大震前王之踵武
小题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③少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A.②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小题5: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之宜兴革者,即俱疏言之。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③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慊:满意,满足。③姚安公:作者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不应预世间事预:预测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最终,终于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做法。
B.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是很难了解到实情的。
C.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D.太守听了老僧的意见后,停止了这次暗访行动,并于第二天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以表谢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译文:                                                                        
(2)公之为郡,不减龚、黄,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3分)
译文:                                                                             
(3)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小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3分)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4分)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音móu,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旋除删定官解除
B.其得上眷如此亲属
C.盖寓微词也细微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显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B.为论者所斥公勉为之出
C.上之除目,自公而止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D.其得上眷如此韩侂胄固欲其出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
D.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4分)
(2)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3分)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难:困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削木为吏
B.至于怨诽之多不知老之将至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以五百岁为春
D.上乃欲变此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小题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