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教战守策     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教战守策》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用:采纳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
C.今不为之计计:计谋
D.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走:逃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B.战者,必然之势也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D.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小题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答案

小题1:C 计:打算,谋划。
小题2:D (两个“之”都作结构助词“的”来解;A 表转折/表并列;B 判断句中,表提顿/代词,的人;C“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介词,把)
小题3: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形。)
小题4:C (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小题5:(1)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9.(2)○1奉送给他们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不会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大意1分,“至于”1分,“厌”1分)
○2没有什么原因就惊动百姓,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这与那突然发生的危险相比,哪个更严重呢?(大意1分,“虽”1分,“孰与”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 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教战守策     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论语阅读: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小题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1分)
小题2: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叶 嘉 传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 (niè)〕疲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B.给传遣诣京师给:供给,提供
C.嘉勃然吐气勃:大怒,激怒
D.遂得爵其子爵:封爵位,授以官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先处上谷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上为责欧阳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上以不见嘉月余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始 吾 见 嘉 未 甚 好 也 久 味 其 言 殊 令 人 爱 朕 之 精 魄 不 觉 洒 然 而醒 书 曰 启 乃 心 沃 朕 心 嘉 之 谓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④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试分别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4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7分)。
红 叶 
风,把 红 叶,
掷 到 脚 跟 前。
噢,秋 天!
绿 色 的 生 命 也 有 热 血,
经 霜 后 我 才 发 现……
小题1:诗歌中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图景?(3分)
小题2:诗歌中的最后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