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共12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共1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与例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A.人非生知之者B.吾从师之
C.授之书习其句读者D.小学大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师”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         ②吾从而之          ③吾道也
之所存也             ⑤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而耻学于
⑦于其身也,则耻焉     ⑧或焉,或不焉
A.①④⑥/②⑦/③⑤⑧B.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⑧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小题3: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申之以孝悌之义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与例句的“下”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圣人也亦远矣
A.是故益圣,益愚B.于其身也,则师焉
C.五十者可以D.天下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连词,表转折关系,却;A、连词,表顺承关系,就;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并列关系,并
小题1:①④⑥名词,老师;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名词作动词,学习;⑤⑦⑧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小题1: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介宾短语后置句,C、主谓倒装句
小题1:名词做动词;A、形容词做名词,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做状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共12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24分)。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水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愈。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之去腾跃
C.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智能亦自可韬B.非徒武力雄一时也
妻曰……越关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杖毙,弃诸野D.遂违众一战,歼贼
妻泣而从,病果瘳             吾病死,汝亦饿死耳
小题3: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画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 ③ ⑥B.② ③ ⑤
C.② ④ ⑤D.② ④ 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至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公募善水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3分)
‚并请文人叙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
ƒ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۰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养浩至,尽置法,民甚快之诸:各种
B.水三尺止乃:才
C.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去:离开
D.以印记其背悉:全,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已去,追而还之父母忧过勤而止之
B.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
C.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令关中人,哀之如失父母
D.遇人有遗楮币途者献书平章不忽木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3分)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B.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小题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3分)
②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 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扁鹊曰:“苹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于外,则为中害暴:突然。
B.病应于大表见:体现,反映
C.扁鹊乃使弟子子阳针砥石厉:厉害。
D.以熨两胁下更:交替,轮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闻其耳鸣鼻张
蟹六跪二螯
B.中庶子乃扁鹊言人报虢君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
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棉、允等之慢
D.使子豹为五分之熨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   )
①邪气畜积而不得泄。    ②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③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④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    ⑤有间,太子苏。    ⑥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看到虢国都城里忙于举办祈祷求神的活动,所以到宫廷门前向中庶子打听太子得了什么病。
B.扁鹊自告奋勇要救活暴病而死的虢太子,别人不相信,扁鹊进去诊视,虢太子耳鸣鼻张,身体还没变冷。
C.扁鹊指出太子只是昏迷而已,他用了针、熨和服药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医治,使虢太子苏醒过来,身体也逐渐复原。
D.扁鹊十分实事求是,认为太子本身就有活过来的生机,他不过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2)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
(3)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一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独明先王之道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可乎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0分)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此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论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划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挠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蒇(chǎn,完成)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wò优厚)。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节选自《新唐书·蔡廷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安禄山,未有闻:识见。
B.可勋鼎彝,若何勒:铭刻。
C.泚出金币礼士讽:劝告。
D.能过否?不尔,且死省:检查。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廷玉“暗助朝廷”的一组是(   )(3分)
①廷玉阴欲耗其力           ②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③因劝泚入朝,泚将听       ④滔亦动劝入朝
⑤须诚信者乃可付           ⑥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
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
C.朱体微是朱泚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廷玉、体微劝诫朱泚,但未被采纳。
D.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廷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3分)
(2)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3分)
(3)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此书云云。(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