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安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良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B.今,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愚矣于其身也,耻师焉
D.拒而莫与也恐年岁不吾与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奚重而不更也?(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小题5:(1) 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 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解析

小题1:诬:欺骗。本题着重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考点 并不复杂。但根据上下文判断多义词的义项往往又是考生的难点。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小题2:A.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将要。 B.均表句中停顿,语气助词。C.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D.代词,他们/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小题3: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错,由原文“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可知原因是: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效法、传承古代。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小题4:断句是浙江卷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除了整体理解之外,还应重点考虑常见虚词、固定句式和语法结构,如句中的“也”“则”“者”“而”虚词,“问其人之孰可举者”这样的倒装句式。断句时要做到意义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和文言文的语感的能力。
小题5: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关键性的词语,省略成分要补充出来。涉及文言句式要翻译出句式特点。力求做到文从字顺。(1)句翻译重点有 “劳于求”、“密于法”、“患”等词语及反问句式;(2) 句翻译重点有“奚”、“更”词语及疑问句式。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参考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对太守和县令进行严格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各个郡守县令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出现。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那么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真该被举荐的人,也一直没有出现过啊。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真该被举荐的人,可也一直没有出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以至于整个天下,施教的详尽到这样的地步。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本质,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在乡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无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的,最后谁来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这是)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乡里人,乡里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现在(丁琰)在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对于县令(这一职位而言),得到人才了。假使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 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小题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小题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我死,王封汝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3分)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词的意思。(2分)
(1)十岁通五经    通:            
(2)白益傲放      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命之衡上疏陈事
B.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归汉
C.遂荐玄宗而君幸赵王
D.白长笑去天苍苍高也
小题3:从文中找出体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个事例。(用原文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4分)
译文:                                              
(2)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伙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问。曼卿隐于酒,秘演臆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因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袁,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胜其橐山,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峰,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遭其盛时以悲其衰。(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注】①胠(q0)打开橐(tuó)袋子。②峍(1ù)高峻陡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犹以谓国家臣四海一统一
B.往往而不出伏埋伏
C.庶几狎得之狎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D.无所合而归困困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现秘演“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的一组是()3分
①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②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蚌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③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⑤独其诗可行于世⑥状貌雄杰。其胸申浩然
A.①④③B.③④⑤C.①②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的人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
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昧的好作品。
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
小题4: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3分
(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4分)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①②题。(7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孔子韩非子
②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