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
题目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
【注】①路:指奔波、劳累。
小题1:请简要说明上面选段里的孟子的观点。(3分)
小题2: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民贵君轻”,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一个人不可能身兼数职,大家各有各的分工(1分)。大家各司其职,天下才不会疲惫不堪。(2分)
小题2:不矛盾。(1分)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1分)“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行仁政角度)。(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抓住文段开始“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这一典型问题。然后再揣摩“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结论句来体会,就可理解本段中阵子所持的观点。
小题2: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从社会分工与行政管理两个角度来考虑。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所持的看法就会不同。具体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参考译文: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裴冕,字章甫,为河东冠族。以门荫再迁渭南县尉,以吏道闻。御史中丞王鉷充京畿采访使,表为判官。冕虽无学术,守职通明,果于临事,鉷甚之。及鉷得罪伏法,时宰臣李林甫方窃权柄,人咸惧之,鉷宾佐数百,不敢窥鉷门。冕独收鉷尸,亲自护丧,于近郊,冕自是知名。玄宗幸蜀,诏太子充天下兵马元帅,以冕为之副。冕遇太子于平凉,具陈事势,劝之朔方,亟入灵武。冕与杜鸿渐劝进曰:“主上厌勤大位,南幸蜀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天意人事,不可固违。若逡巡退让,失亿兆心,则大事去矣!臣等犹知之,况贤智乎!”太子曰:“南平寇逆,奉迎銮舆,退居储贰,侍膳左右,岂不乐哉!公等何言之过也?”冕与杜鸿渐又进曰:“殿下藉累圣之资,有天下之表。忧启圣,正在今日。所从殿下六军将士,皆关辅百姓,日夜思归。大军一散,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从众,臣等敢以死请。”凡劝进五上,乃依。肃宗即位,倚以为政。
冕性忠勤,悉心奉公,得人心。然不识大体,以聚人曰财,乃下令卖官鬻爵,度尼僧道士,以储积为务。人不愿者,科令就之。冕以幸臣李辅国权盛,将附之,乃表辅国亲昵术士中书舍人刘烜充山陵使判官。烜坐法,冕坐贬施州刺史。元载秉政。载为新平县尉,王鉷辟在巡内,冕常引之,载颇德冕。会宰臣杜鸿渐卒,载遂举冕代之。冕时已衰瘵,载以其顺己,引为同列。受命之际,蹈舞绝倒。冕兼掌兵权留守之任,俸钱每月二千余贯。性本侈靡,好尚车服及营珍馔,名马在枥,直数百金者常十数。每会宾友,滋味品数,坐客有昧于名者。自创巾子,其状新奇,市肆因而效之,呼为“仆射样”。初代鸿渐,小吏以俸钱文簿白之,冕顾子弟,喜见于色,其嗜利若此。拜职未盈月,卒,大历四年十二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裴冕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果于临事,鉷甚之委:委任
B.亲自护丧,于近郊瘗:掩埋
C.忧启圣,正在今日殷:众多
D.悉心奉公,得人心稍:逐渐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裴冕侈靡嗜利的一组是(   )
①不如因而抚之以从众,臣等敢以死请      ②乃下令卖官鬻爵,度尼僧道士
③俸钱每月二千余贯                      ④好尚车服及营珍馔
⑤滋味品数,坐客有昧于名者              ⑥冕顾子弟,喜见于色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冕精于吏事,不畏权贵。他入仕后忠于职守,开通明察,处事果决。王鉷伏法后数百宾佐唯独裴冕收敛了王鉷的尸体,亲自护理丧事,由此声名大振。
B.裴冕忠厚勤勉,匡扶社稷。他一心为公,在玄宗入蜀后大力劝进,希望太子顺从天意人情登基即位,在裴冕等人先后五次恳切劝进后,太子才同意。
C.裴冕不识大体,卖官度僧。他在肃宗倚靠他辅政时卖官鬻爵,把搜刮钱财视为要务,人们不愿意时,就用法令条律强迫他们,以致百姓怨声载道。
D.裴冕亲附权臣,身居高位。他与元载有旧,元载执政时因裴冕顺从自己而在宰臣杜鸿渐去世后引荐裴冕取代他,但裴冕就职不逾月而卒。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鉷得罪伏法,时宰臣李林甫方窃权柄,人咸惧之,鉷宾佐数百,不敢窥鉷门。
(2)载为新平县尉,王鉷辟在巡内,冕常引之,载颇德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梦溪笔谈•自志
沈括
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后十余年,翁谪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钱三十万得之,然未知圃之何在。又后六年,翁坐边议谪废,乃庐于浔阳之熨斗洞,为庐山之游以终身焉。元祐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怳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叹曰:“吾缘在是矣。”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溪之上耸为邱,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腹堆而庐其间者,翁之栖也。其西荫于花竹之间,翁之所憩壳轩也。轩之瞰,有阁俯于阡陌,巨木百寻哄其上者,花堆之阁也。据堆之崩,集茅以舍者,岸老之堂也。背堂而俯于梦溪之颜者,苍峡之亭也。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竹坞也。度竹而南,介途滨河,锐而垣者,杏嘴也。竹间之可燕者,萧萧堂也。荫竹之南,轩于水者,深斋也。封高而缔,可以眺者,远亭也。
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豕鹿杂处。客有至者,皆频额而去。而翁独乐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居四年,而翁病;涉岁而益羸,滨槁木矣。岂翁将蜕于此乎?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翁边议谪废坐:因犯……罪B.腹堆而其间者庐:造屋
C.其西于花竹之间荫:树荫D.竹间之可者燕:娱乐
小题2:下列属于直接描写梦溪景致的一组是(3分)(    )
①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  ②巨木蓊然,水出峡中  ③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 
④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    ⑤滨槁木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40岁左右做宣城太守时,用30万贯钱在县里买下了一块园地。
B.后来作者放弃了熨斗洞建的房子,在道人准备的那个园子所在地京口的边缘盖了住所。
C.壳轩、花堆阁、岸老堂、苍峡亭、杏嘴、萧萧堂、深斋和远亭,是作者住处附近优美而繁华的景致。
D.作者与“三悦”在心中诗文赠答,把眼中所关注的琴、棋、笔墨、丹青、茶、吟诗、叙谈、酒,叫做“九客”。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                                                                              
(2)而翁独乐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 子罕》)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子路》)
(3)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
(4)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篑:裝土的筐子
小题1:请简要分析选段(2)(3)体现了儒家什么思想(3分)
小题2:关于学习,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共同的观点,请根据上述语段内容加以概括。(3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注】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
【注】 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
小题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 公冶长》)
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 尽心上》)
小题1:在孔子、孟子看来,哪些行为被认为是可耻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孟子认为,要远离羞耻,应该有怎样的态度?(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