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注】①岁镇守斗:岁,木星;镇,土星;斗,星宿名。斗宿的分野在吴地(东晋占据吴地,吴即东晋)。《汉书·天文志》:“岁星所在,国不可伐。”下文“福德在吴”也是此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臣辑睦辑:和睦
B.以待其衅衅:罪过
C.吾虽未为令主令:敬辞
D.臣惧有不虞之变生子腹心肘掖虞:料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欲自将以讨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B.武王犹为之旋师吾属今为之虏矣
C.愿陛下且按兵积谷犹且从师而问焉
D.易于拾遗急于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肜大肆吹捧秦王苻坚,极力逢迎,认为东晋不堪一击,前秦替天行道,有不战而胜之功,他的说法正合苻坚的心意。
B.石越和权翼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对东晋的有利条件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形势对前秦不利,反对前秦攻打东晋。
C.苻融深受苻坚信任,他忠言直谏,可谓苦口婆心。他主张先攻打鲜卑、羌、羯族,解决了心腹之患之后,再攻打东晋。
D.秦王苻坚狂妄自大,幻想一举消灭东晋。他表面上虚心纳谏,其实刚愎自用,当臣子提出反对意见,他感到很不痛快。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陛下返中国土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3分)
(2)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⑴陛下让士人百姓返回中原,使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成功,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啊。
⑵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兵,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够依仗什么天险呢!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令:美好的,贤明的。
小题2:
试题分析:A.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B.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C.副词,暂且/连词,尚且;D.介词,表比较。
小题3:
试题分析:苻融只是认为鲜卑、羌、羯族是心腹之患,并没有提及攻打;而且他也不赞同攻打东晋。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⑴中国:古今异义词,中原。桑梓:故乡。回:使……回转,意译为“调转”。⑵以:介词,凭借。投鞭于江:向长江投去马鞭。何险之足恃:宾语前置,恃何险。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而撤兵。如今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一带才识卓越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诸君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木星和土星守护吴地(东晋),福德都在东晋一边,攻打他们必然遭致上天的灾祸,而且他们依仗着长江的天险,百姓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过去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太岁和卦辞。天理幽深,不易明白。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王孙浩都依仗着长江及两岸的湖泊,仍不能免于灭亡。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卒,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依仗什么天险呢!”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因此敌国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且按兵不动,囤积粮谷,来等待晋国的罪过。”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各自陈说利处和弊处,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没有什么时候能够造成。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众大臣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坚对他说:“自古决定大事的,只不过一两个大臣而已。现在众说纷纭,白白地扰乱人心。我应当与你一同决定此事。”苻融回答说:“现在攻打晋国有三个不利因素:天理不顺,这是其一;晋国自身没有罪过,这是其二;我军征战频繁,士兵疲惫不堪,百姓也产生了畏敌之心,这是其三。群臣当中说晋国不可攻打的人,都是忠臣,希望陛下能够听从他们的意见。”苻坚变了脸色说:“你也像这样,我还指望谁呢!我有百万强兵,财物兵器堆积如山;我虽然不是什么贤明的国君,但也并非昏庸之人。乘着捷报频传的势头,去攻打垂死挣扎的国家,为何还要担心不能攻克呢?怎能再留下这些残敌,让他们长久地成为国家的忧患呢!”苻融哭泣着说:“晋国不可以消灭,这是很显然的事情。如今使军队劳顿,大举出兵,恐怕不会取得万无一失的成功。况且我所担忧的,还不止这些。陛下宠信厚养鲜卑人、羌人、羯人,使们遍布京城地区,这些人是我们深深仇恨的大敌。如果只留下太子和几万弱兵守卫京师,我担心在京师会有不能预料的严重变故发生,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如果)我见解愚拙,果真不值得采纳;(那么)王景略是当代杰出的人士,陛下时常把他比作诸葛亮,难道您不记他的临终遗言吗!”苻坚仍然不听。在这种情况下朝臣纷纷向苻坚进谏,苻坚说:“凭借我们的实力攻打晋朝,比较双方的强弱之势,(前秦攻打东晋)犹如疾风扫秋叶一样轻松,然而朝廷内外却都说不能攻打,这确实是我所不理解的!”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共6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的。前者只是庸俗的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小题2:从选段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先秦诸子选读》)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写出下段文字内容蕴含的道理 (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摽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害朝士,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摽,摽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摽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摽率其宗人收船马渚,摽未至,帝已北度太行,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同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摽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首渠,多来款附,乃有随摽入朝者。时弘农为东魏守,摽从太祖攻拔之。摽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摽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摽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众议推摽行郡事,摽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
太祖以摽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余里,且深处敌境,然摽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敌众渐盛。摽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摽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摽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摽半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
(节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摽遂匿所收船,不以敌资:帮助
B.诱化酋渠,多来款附酋渠:首领
C.请行诣邵郡 微:隐蔽,藏匿
D.所经之处,多并粮附之赢:获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摽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②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 ③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
④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 ⑤摽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   ⑥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
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摽有豪侠义烈之气。大司马王元徽逃避尔朱荣的***害时投奔杨摽,杨摽将他隐藏起来使他免于祸患。杨摽也因此而闻名。
B.杨摽不居功自傲。杨摽暗中与邵郡豪门大族密谋举事,内外响应,攻取了邵郡,杨摽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就让他做了邵郡郡守。
C.杨摽向来声威显著。太祖任命杨摽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多里,然而杨摽所到之处,很多百姓都归附了他。
D.杨摽苟且投敌,节操不保。因与齐军作战常常获胜,杨摽有了轻敌之心,他在协助围攻洛阳时兵败投降,世人因此轻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从太祖渡江,积功为管军总管。援宜兴,与张士诚兵争栅,力战死。炳文袭职,领其军。取广德,进攻长兴,败士诚将赵打虎,获战船三百余艘,擒其守将李福安等,遂克长兴。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之。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张士诚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帅师来争。炳文奋击,大败去。久之,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帅众十万,水陆进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陈德、华高、费聚往援。伯升夜劫营,诸将皆溃。炳文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常遇春复帅援兵至,伯升弃营遁,追斩五千余人。其明年,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以炳文为使。已而士诚大发兵,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获其元帅宋兴祖。士信愤甚,益兵围城。炳文与费聚出战,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不得逞。大军伐士诚,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吴平,进大都督府佥事。
从征中原,克山东沂、峄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驾北巡。已,又从常遇春取大同,克晋、冀。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走李思齐、张思道,即镇其地。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民赖其利。寻拜秦王左相都督佥事。
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为大将军,帅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时年六十有五矣。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八月次真定,分营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忠、松俱被执,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将张保者降燕,告南军虚实。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妄不道。炳文惧,自***。                                        (《明史•耿炳文传》)
注:①太祖:朱元璋;②燕王:朱棣,后夺取帝位,为永乐帝。③帝:指建文帝朱允炆,兵败于朱棣。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炳文城固守环绕
B.士诚不得逞最终
C.告南军虚实准备
D.玉带用红鞓,妄不道超越本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耿炳文善于作战的一组是(    )(3分)
①与张士诚兵争栅
②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
③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
④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走李思齐、张思道,即镇其地
⑤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
⑥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遗风,英勇善战,多次以弱胜强,战无不胜,因战功卓著,被朱元璋列为一等功臣,深得朝廷器重。
B.耿炳文不仅自己善于作战,而且富有合作精神。与常遇春、徐达、李坚、宁忠、潘忠、杨松等人多次通力合作打败敌人。
C.耿炳文也能发现并招揽人才,曾召足智多谋的温祥卿进入他的幕府。耿炳文还关心百姓,重视民生,如他镇守陕西时,曾疏浚泾阳十万多丈长的水渠。
D.耿炳文65岁仍旧率军出征,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兵势不利,非常担忧,派李景隆前往代替他,但是也没能扭转战局。
小题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征中原,克山东沂、峄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驾北巡。(5分)
(2)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日:“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日:“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日:“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日:“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弓马,勇力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朝臣莫能焉尚:推崇
C.侪类以此之少:轻视
D.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官去:辞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攸当藩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武帝尝会公卿藩牧式乾殿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好言伤物乱易整,不武
D.济时伸脚局下,皓讥焉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C.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