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静电现象 > 在真空中,一束初速度不计的电子流,在经U=5000V的加速电压加速后,从两板中央垂直进入平行板电容器板间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已知电子的比荷(电荷量e和质量m...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真空中,一束初速度不计的电子流,在经U=5000V的加速电压加速后,从两板中央垂直进入平行板电容器板间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已知电子的比荷(电荷量e和质量m之比)
e
m
=1.76×1011C/kg
,板间距离
d=1.0cm,板长l=10.0cm.
(1)假设某非常微弱的匀强电场的场强E0=1V/m,电子在该电场中所受电场力产生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多少倍(取重力加速度g=10m/s2)?由此可以判断电子在电场中加速或偏转时,其重力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2)要使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平行板电容器板间电压的最大值Um是多少?魔方格
答案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电子在该电场中所受电场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0=
E0e
m
=1.76×1011m/s2

所以
a0
g
=1.76×1010

所以电子在电场中加速或偏转时,其重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2)在加速电压一定时,偏转电压U′越大,电子在极板间的偏转距离就越大.当偏转电压大到使电子刚好擦着极板的边缘飞出,此时的偏转电压即为题目要求的最大电压Um.在加速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eU=
1
2
m
v20
进入偏转电场,电子在平行于极板的方向上做匀速运动 l=v0t  在垂直于极板的方向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F
m
=
eUm
dm
偏转距离y=
1
2
d=
1
2
at2
联立解得:Um=
2Ud2
l2
=100V

答:(1)电子在该电场中所受电场力产生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1.76×1010;(2)平行板电容器板间电压的最大值Um是100V.
核心考点
试题【在真空中,一束初速度不计的电子流,在经U=5000V的加速电压加速后,从两板中央垂直进入平行板电容器板间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已知电子的比荷(电荷量e和质量m】;主要考察你对静电现象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半导体离子注入工艺中,初速度可忽略的离子P+和P3+,经电压为U的电场加速后,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有一定的宽度的匀强磁场区域,如图所示.已知离子P+在磁场中转过θ=30°后从磁场右边界射出.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时,离子P+和P3+(  )
题型:浙江难度:| 查看答案
A.在内场中的加速度之比为1:1
B.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为:1
C.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之比为1:2
D.离开电场区域时的动能之比为1:3
如图所示,A板发出的电子经加速后,水平射入水平放置的两平行金属板M、N间,M、N金属板间所加的电压为U,电子最终打在光屏P上,关于电子的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滑动触头向右移动时,其他不变,则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上升
B.滑动触头向左移动时,其他不变,则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上升
C.电压U增大时,其他不变,则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速度大小不变
D.电压U增大时,其他不变,则电子从发出到打在荧光屏上的时间不变
如图所示,在xOy坐标系中,将一负检验电荷q由y轴上a点移动到x轴上b点时,需克服电场力做功W1,若从a点移到x轴上c点时,需克服电场力做功W2,已知W1>W2.那么关于此空间存在的静电场可能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处于第Ⅰ象限某一位置的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B.处于第Ⅲ象限某一位置的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C.存在方向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
D.存在方向沿x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
图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放射源,其可以放出三种射线,其中α射线(氦核)带正电,β射线(电子)带负电,γ射线(电磁波)不带电,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b,c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a为α射线,b为β射线B.a为β射线,b为γ射线
C.b为γ射线,c为α射线D.b为α射线,c为γ射线
如图所示,位于竖直面内的矩形区域内,存在相互正交且恒定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其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矩形平面,一束带电粒子以相同的水平初速度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场区。如果这个区域只保留原来的电场,这束粒子将从B点离开场区;如果这个区域只保留原来的磁场,这束粒子将从D点离开场区。设粒子从C点、B点、D点射出时的动能分别为Ek1、Ek2、Ek3,从A点到C点、B点、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不计空气阻力、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所受的重力。则(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Ek1=Ek2=Ek3B.Ek1<Ek2=Ek3
C.t1<t2=t3D.t1=t2<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