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 > 下列的成语、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A.“一叶障目”说明光能发生衍射现象B.“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C.“...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的成语、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A.“一叶障目”说明光能发生衍射现象
B.“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酒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随波逐流”说明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将沿波速方向随波迁移

答案
C
解析
分析:光能绕过阻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称为光的衍射;分子间的斥力与引力是以某值为界的,同时分子会不停的运动;在波的形成过程中,质点不会随着波迁移的.
解答:解:A、“一叶障目”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没有发生光的稍微现象,故A不正确;
B、“破镜难圆”不是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是由于它们间的距离没有达到某特定值,故B不正确;
C、“酒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扩散,则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随波逐流”说明质点随着波的传播方向运动,这是不对的,波的形成过程中质点不是随着波传播方向运动,若是横波:质点的运动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若是纵波:质点的运动虽于波的传播方向相平行,但质点运动是来回运动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光的明显衍射条件,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波的形成和传播.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的成语、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A.“一叶障目”说明光能发生衍射现象B.“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C.“】;主要考察你对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⑴下列说法掌握正确的是
A.有的物质微粒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按不同的规则在空间分布,因此可以生成不同的晶体
B.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体积为V,在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S,则油酸分子的直径
C.已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该种物质的分子体积为
D.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待气体重新达到饱和时,饱和汽的密度不变,压强也不变
E.伴随着熵增加的同时,一切不可逆过程总会使自然界的能量品质不断退化,逐渐丧失做功本领,所以人类必须节约能源
⑵某登山运动员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在接近山顶时他裸露在手腕上的防水手表的表盘玻璃突然爆裂了.而手表没有受到任何撞击,该手表出厂时给出的参数为:27℃时表内气体压强为1.0×105 Pa(常温下的大气压强值),当内外压强差超过6.0×104 Pa时表盘玻璃将爆裂.当时登山运动员携带的温度计的读数是-21℃,表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①通过计算判断手表的表盘是向外爆裂还是向内爆裂的?
②当时外界的大气压强为多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就是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B.一定质量100℃的水转变成100℃的水蒸汽,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如果压强不变而体积增大,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D.如果气体温度升高,物体中所有分子的速率都一定增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单分子油膜测分子的直径时,对其所用实验方法的正确认识是
A.用量筒测得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计算油酸分子直径时要用到d="V/s"
B.用透明方格纸,是为了便于估算一滴油酸溶液形成的油膜面积
C.在水面上撒些痱子粉,是为了让油膜尽量散开并呈现圆形
D.在水面上撒些痱子粉,是为了围住油膜形成规则形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的温度越低,布朗运动越明显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D.布朗运动是液体的震动或对流引起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
B.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不可能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C.分子之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之间距离减小,分子势能减小
D.温度高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大
(2)内壁光滑的导热汽缸竖直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水中,用活塞封闭压强为1.0×105Pa,体积为2.0×10-3m3的理想气体,现在活塞上缓慢倒上沙子,使封闭气体的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求
①此时气缸内气体的压强;
②在上述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145J,封闭气体吸热还是放热,热量是多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