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④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答案】B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历史相关史实,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二者都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符合史实;③明朝设立内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都是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的,它们只是为皇帝的专制统治服务,不是中央一级正式官职,即二者不是丞相,不符合题意“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因此,排除含③或④的选项;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中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6分)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9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可见当时(   )
①分封制仍然存在                          ②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③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特权            ④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5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B.维护朝政稳定C.削弱宰相权力D.增加决策科学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