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扩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答案】D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讲求门第,造成世家大族世代垄断政权的局面,寒门子弟无缘入仕;而隋唐以后,由于科举制的实行,使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提高了官吏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与科举制度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据材料一概括秦至西魏、北周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8分)
材料二中所说的进士科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受到极大重视?(4分)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当时政治有何影响?从清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4分)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4分)阅读有关科举制的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群体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阮籍等七人隐居山阳(今河南修武),纵情于歌、酒、舞之间,文采歌赋各有所长,崇尚老庄,政治上拒绝做官,不与统治者合作。
材料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材料三: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四: 以下是明代江南地区女子的歌谣:
歌谣一 黄狗黄狗你看家,我在园中采红花,一朵红花采不了,双双媒人到我家。“我家女儿年纪小,不会伏侍大人家,”“爹阿爹,不要忧,娘阿娘,不要愁,看我明朝梳个好光(鲜)头,前边梳了盘龙髻,后边来到看花楼,看花楼,饮好酒,他弹琵琶我拍手。”
歌谣二 竹公竹婆竹爹娘,今年让你长,明年让我长。你长没有用,我长嫁儿郎。
歌谣三 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不害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摔不倒。
材料五: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乡人,……性行纯笃,真正做到“日三省乎己”,每日详书自己得失。年方弱冠,孝顺闻名。一次,父亲有病,胡居仁亲自尝父亲的粪便,查验病情。父亲去世后,胡居仁绝食多日,形销骨立。父死,母照俗例作道场超度,他不信道,然而总命难违,撰联明志:“读东儒书,不信西天佛祖;奉北堂命,乃作南无道场”,成为千古佳话。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明朝士人区别于以往士大夫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2)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社会根源是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5的真伪,说明理由。(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也。祖道宝,齐员外散骑常侍、晋安郡守。父玮,梁武陵王府中记室参军。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2分)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