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16分)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16分)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4分)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波商帮这种发展趋向的原因。(4分)
答案
【答案】(1)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诚信真善、义利并举、开拓创新;兴盛于明清时期。(4分,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
有利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货币演变: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4分)
(2)不同:山东商帮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商业之路,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2分)
宁波商帮成功的转型,一是由从事纯粹的商业活动转为投资于现代产业,二是从传统的银号、钱庄转入现代银行。这种转型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2分)
宁波商帮发展趋向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较早;鸦片战争后,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等。(4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商帮的特点主要是指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商帮往往诚信真善、义利并举、开拓创新,而从时间上来看商帮则兴盛于明清时期。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例如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农民的商品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而从货币演变方面来看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则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也为商帮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2)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主要体现在山东商帮仍然再走传统的老路子,宁波商帮则不再走传统的老路子。具体体现在:山东商帮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商业之路,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并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宁波商帮则是实现了成功的转型,有的是由从事纯粹的商业活动转为投资于现代产业,有的则是是从传统的银号、钱庄转入现代银行。这种转型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
宁波商帮实现了成功的转型的原因主要从宁波商帮所在的地理位置比山东商帮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资本主义萌芽较早,鸦片战争后,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等。宁波商帮实现了成功的转型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及其原因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16分)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纳租税B.不事生产
C.不尊儒术D.不敬宗族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A.抑商政策改变B.商品经济繁荣
C.长途贩运发达D.区域经济发展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B.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C.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0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7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