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图一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图一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图二 德国诺林根城市平面图
说明:该城建于9世纪,约1217年成为德意志自由城市。图中1处为教堂及教堂广场;2处为市政厅;7处为制革作坊;24处为盐、酒仓及粮仓;29处为玉米贸易点。
提取以上两幅城市平面图的主要信息,比较北京和诺林根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或思想文化的角度对产生不同特点的原因予以说明。(12分)
答案
【答案】
不同一:北京城布局方正规则,主要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城防规格严整,街道呈棋盘式分布;诺林根城平面形态呈椭圆形,轮廓自由,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4分)前者与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有关,后者则体现的是城市随地形变化有机形成。(2分)
不同二:北京城紫禁城(富城)居中,处在皇城、内外城的层层拱卫之中,多坛相围;诺林根城则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4分)前者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后者则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的体现。(2分)
不同三:北京城政治色彩浓厚,建筑以宫殿、官署为主,仅有粮仓、灯市等极少的经济场所;诺林根城经济功能突出,表现为手工作坊和贸易点遍布全城,沿街都是居民点和工商业铺面。(4分)前者体现的是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后者体现的是重商主义,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2分)(考生回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比较两幅图并依据所学可知在城市布局上:北京城布局方正规则,主要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城防规格严整,街道呈棋盘式分布;诺林根城平面形态呈椭圆形,轮廓自由,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在建城理念上前者与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有关,后者则体现的是城市随地形变化有机形成。在城市的功能分区上:北京城紫禁城(富城)居中,处在皇城、内外城的层层拱卫之中,多坛相围;诺林根城则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在建城的理念上前者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后者则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的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上:北京城政治色彩浓厚,建筑以宫殿、官署为主,仅有粮仓、灯市等极少的经济场所;诺林根城经济功能突出,表现为手工作坊和贸易点遍布全城,沿街都是居民点和工商业铺面。
考点:世界经济发展·城市化·中西城市比较(课标外)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图一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下表是某同学研究经济史的两组资料。
组别
史料
史论



(松江)“里媪(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部)
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和侵蚀。
史论2:这种市场与生产技术分离,是中国纺织技术自14世纪后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之一。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要会》卷八六)
 
①唐朝商品经济发达,商人获利丰厚  ②唐朝官员存在仗势从商业中获利现象
③唐朝政府严格控制中高级官吏经商  ④唐朝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②③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
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这说明这一时期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③“海禁政策”被废止               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①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6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 王家范等 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通过分析下列三幅地图,可以看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A.闭关锁国的政策B.人工运河的开凿
C.政治中心的变化D.经济重心的南移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